东北秧歌典型性代表人物舞蹈形态流变研究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ari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秧歌,我国东北地域具有典型性、风格性、多样性、自由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具有着鲜明的表演特征与悠久的发展历史,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表演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东北秧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流传呈现着东北秧歌的发展流变与时代特色,不同时期的典型性代表人物将自身特色性的东北秧歌舞蹈形态形成鲜明的表演风格,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实现着东北秧歌的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创新。本人在查阅相关参考文献以及整理东北秧歌老艺人口述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学习与民间采风经历,主要对东北秧歌典型性代表人物的舞蹈形态流变进行研究,进而使更多的人加深对于东北秧歌的了解,对东北秧歌进行传播与弘扬。
其他文献
随着长白山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加大,针对其开发的相关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长白山的区域文化产品却依然存在“产品品类单一,设计风格雷同”等缺点。本文通过阐述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动物形象为基础,结合东北民间有关动物的方言俏皮嗑,设计一套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动物系列的卡通形象。正文通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阐明动物卡通形象设计的三大原则,地域性原则、审美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在造型、色彩及人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角色
城市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我国城市地铁建设进程的加快,地铁功能也越来越复合化,地铁空间慢慢成为体悟城市文化内涵的门户空间,成为彰显城市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随着地铁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有关公共空间的设计问题呈现出来,现有地铁空间设计存在空间协调性不足、设施功能缺乏以及地域人文精神丢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完善这个特殊的地下空间,本文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和文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体系的代表之一,是当地文化的外在表达,不仅具有显著的区域建筑特征,更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性、文化等差异。然而如今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传统民居普遍面临功能缺失、千篇一律、空间紊乱等问题,地域概念被忽略,对场地的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整合鲁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与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相合,为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如何结合地域文化的同时将鲁南传统民居体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依托就是源自于对饮食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东北饮食文化,传承着一方水土、一种民族深深的智慧、思想、精神、情感、情怀。可以这样说,东北饮食文化成为了东北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这个载体是东北地区各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对饮食文化的创造和使用的传承,它是民族的精神、生存的智慧,饱含着自然、历史、文化的美和科学的内涵。人类的生存繁衍,
近二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一系列城镇滨水景观的重建,而城镇特色的缺失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反复讨论的焦点。本课题以严州文化为切入点,根据区域特色文化和有效的规划设计工作,整理梅城镇滨水特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分析,以新地域主义为指导,取严州文化的“形”“色”“质”“意”的创新设计手法,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深入研究,提取严州文化元素,将其应用于梅城镇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重塑城镇文化特色形象,实现城
舞蹈语言对于舞蹈作品而言,就像水之于鱼,没有水,鱼便无法存活,没有舞蹈语言,舞蹈的叙事便也无从谈起。本文以探索舞蹈《红与白》中的叙事结构为出发点,着意探讨舞蹈语言对于舞蹈叙事结构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借鉴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所指”概念对舞蹈语言的展现形式和内涵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红与白》中具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构图对舞蹈语言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生理和心理的互相融合,时间和空间
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从原有的物质型消费模式逐渐转向为精神型消费模式,休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休闲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休闲会所的需求大大增长,休闲会所作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生活空间。但是由于休闲会所空间在现代主义设计中过分的强调功能性与形式,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大量复制性的流行元素导致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场所的对话消失。休闲会所设计盲目的跟风,追求豪华气派的
文学作品和舞蹈创作都属于艺术范畴,但是二者的表达形式不同,其中文学作品是通过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来抒发情感和描写人物形象,而舞蹈创作用来表达人物形象的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则是通过舞蹈作品。从历史发展时间来看,舞蹈艺术的出现早于文学艺术。从舞蹈理论发展史来看,舞蹈创作中体现具体的文学作品价值的论文在现阶段的学术创作中并不多见,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学术研究,以文学作品《白蛇传》创编了舞蹈作品《许仙》。舞蹈《
艺术的创造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支撑就无艺术创造可言。人类创造美、认识美连同审美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活动,那么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音乐是在时间中呈现的听觉艺术,音乐艺术是人类音乐创造性心理思维下的意识形态的产物。音乐的特征和结构方式的产生都源于心理,音乐创作、作品演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音乐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本文试图从音乐创作的视角,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拧”在民间舞与古典舞中的应用研究相关联的理论成果梳理,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有关民间舞、古典舞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学习实践中,了解到“拧”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国内在这方面理论研究相对不足,进一步认识到本文研究的意义。在创作期间以自身的舞蹈表演经验和实践体会为出发点从了解、学习、应用、审美四个点延伸出本文的四个章节,并将“拧”元素在民间舞与古典舞中的应用进行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