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小麦黑胚病病原分离鉴定及黑胚籽粒分级评价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隶属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小麦属(Triticum L.),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种植品种更替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小麦黑胚病(Black point of wheat)呈现出明显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小麦籽粒病害。本研究以6份小麦栽培品种为实验材料,连续两年对小麦黑胚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四川地区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和青霉菌,实验结果如下:(1)依据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2018年分离得到的28份菌株隶属于7个属:链格孢属、茎秆藻属、镰刀菌属、青霉菌属、曲霉属、枝孢属、根霉属;包含链格孢菌、禾谷镰刀菌、花椰菜青霉菌、杂色曲霉菌、枝孢菌、米根霉菌等。2019年分离得到的30份菌株隶属于8个属:镰刀菌属、稻黑孢属、茎点霉属、青霉菌属、枝孢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属、根霉属;包含轮状镰刀菌、草酸青霉菌、枝孢菌、黄曲霉菌、链格孢菌、芸苔链格孢菌、米根霉菌等。其中,链格孢菌、青霉菌在不同环境的多个小麦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参考前人结果确定其为四川地区主要病原菌。(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FP基因转入青霉菌株中,用构建的青霉荧光菌株和野生菌株对六份小麦材料进行侵染。结果表明,青霉荧光菌株及野生菌株侵染材料黑胚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临汾5064增加了53.09%、50.37%;川育24增加了62.46%、58.20%;太学7号增加了47.74%、61.85%;蜀麦969增加了50.79%、59.27%;中信麦98增加了49.97%、65.66%;轮选987增加了66.19%、64.22%。青霉荧光菌株侵染材料后,其内外颖壳及胚部均能检测到荧光信号,野生青霉菌株侵染材料及对照组内外颖壳及胚部均不能检测到荧光信号。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青霉菌侵染的种子、颖壳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结果表明,青霉菌侵染植株的种子只能分离出青霉菌;用无菌水侵染植株的种子分离出了青霉菌和杂菌,推测菌源来自田间。(3)利用野生链格孢菌在温室对临汾5064、太学7号、川育24三份极端感病材料在开花后10天进行侵染。相较于对照处理,临汾5064接菌后黑胚率增加了54.13%;太学7号黑胚率增加了67.06%;川育24黑胚率增加了63.16%。用野生链格孢菌、野生青霉菌、野生链格孢菌+野生青霉菌对开花后10天的极端感病材料分别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喷雾接种法进行侵染。结果表明:真菌侵染材料的黑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青霉菌+链格孢菌复合侵染材料的黑胚率显著高于单菌侵染的材料;在所有的处理中,单花滴注法侵染材料的黑胚率都显著高于喷雾法侵染的材料;不同组合以及不同方式的侵染结果在材料间都体现出一致性。(4)对717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连续3年进行5个环境下的黑胚病抗性鉴定,筛选出在至少在三个环境中稳定的极端抗病材料33份、极端感病材料11份;依据小麦黑胚病变部位以及病变面积,将小麦黑胚籽粒划分为0-4五个等级。
其他文献
金龙胆草(Conyza blinii H.Lév)为菊科白酒草属两年生草本植物,作为四川道地中药材,其药用开发受困于种质资源的不足。植物内生真菌作为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中的一类真菌,已经成为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从内生真菌角度研究金龙胆草,可以较好地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并筛选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内生真菌,为金龙胆草药用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以野生金龙胆草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中分离得到21株内
小麦条锈病是导致小麦产量损失的一个重要真菌病害。Yr AS2388具有对多个条锈菌小种的抗性,在节节麦中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在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Syn-SAU-93背景中,Yr AS2388介导的抗性仅部分表达。Yr AS2388编码典型NLR基因结构,但具有两个3’UTR,其介导的条锈病抗性分子机理未知。本研究目的是初步解析Yr AS2388介导的条锈病抗性和创制基因聚合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
硒是动植物体内参与调解代谢的重要元素。用糯米制作的甜酒酿是一种中国传统美食。为了解富硒红糯米甜酒酿的食用价值,同时为富硒红糯米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设计试验对富硒与非富硒甜酒酿、红糯米与白糯米甜酒酿及糙米发芽糙米与精米甜酒酿营养成分、功效成分以及抗氧化能力等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发酵温度、加曲量、发酵时间对甜酒酿发酵成分都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发酵温度。本试验发现在发酵温度3
玉米是世界范围内非常重要的粮、经、饲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生活品质。低磷非生物胁迫对玉米全生育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制约了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和成株期的产量和品质。本实验室前期在356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自然群体中开展了玉米田间苗期低磷胁迫及相关表型性状采集工作。本课题针对其中两个性状的两个候选基因开展了进一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候选基因ZmMPK16(Mitogen
本文通过两个试验探究了不同限饲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为限饲模式在生产实践中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试验一不同限饲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影响的初探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限饲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并结合经济效益指标,筛选出樱桃谷肉鸭最适宜的限饲模式。520只1 d樱桃谷肉鸭(母雏)采食相同的基础饲粮到10 d,于11 d按初始体重无差异原则分为4个处理组
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是一种含五碳的非编码氨基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以及藻类中,是合成维生素B12、叶绿素和血红素等四氢吡咯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现作为促植物生长调节因子、杀虫剂、除草剂和治疗癌症的光敏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医药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但5-ALA作为合成四氢吡咯物质的中间体,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较少。目前主要以化学合成法合成5
森林群落的结构属性是衡量森林抚育经营对林分生长影响的重要参数。基于地面平台的手持式移动激光雷达系统(Hand-held mobile laser scanning,HMLS)具有便携、快速、准确获取森林结构信息的优势,为探索激光雷达在亚热带森林中的监测应用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天童国家站在宁波设立的三个近自然林示范样点为研究对象,使用HMLS对森林样地进行扫描检测,探究现有HMLS设备及林分结构特征
目前关于土壤-根系复合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固土护坡、增加植物抗冲性及抗蚀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而忽略了对耕作侵蚀的影响。为了探讨土壤-根系复合体是加强还是减弱耕作侵蚀的问题,本文以紫色土区坡地典型粮食作物(小麦)的土壤-根系复合体(条播地、窝播地)作为研究对象,素土(裸地)作为对照,采用磁性示踪、数字图像处理等方法,结合模拟耕作试验系统研究了土壤-根系复合体对耕作位移量与耕作侵蚀的影响机理,主要
为了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拓宽生物质资源的应用领域,本文选取了核桃壳(WS)核桃粕(WD)和茶叶(Tea)为添加剂,探究了WS、WD、Tea改性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性能的研究。在研究了超微粉碎WS、WD、Tea与甲醛溶液反应活性基础上,并将WS、WD、Tea添加到MUF树脂合成的第三阶段进行共缩聚。跟踪分析树脂预固化基本性能,表征了WS、WD、Tea对树脂预固化期间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围垦、施肥等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例如CO2、CH4、N2O等)排放,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加重,温室气体减排及评估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以及其环境因素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将为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汇估算提供数据,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