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HIV/AIDS扩散与控制之实证研究——以云南为例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v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9年在中缅边境地区的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群体至今,艾滋病在云南边疆地区已经整整肆虐了20个年头。历年来云南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总数占全国的24%,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边疆艾滋病高度流行区的报告数。由于云南边疆地区毗邻世界毒源地“金三角”,与当今世界艾滋病急剧蔓延、疫情较为严重的湄公河次区域高度流行区接壤,加上边疆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贫困面大、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吸毒和婚外性行为现象较为普遍而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因素,为HIV的传入与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云南边疆地区是我国禁毒前沿阵地,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艾滋病重灾区,但是整个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滞后。在区域合作背景下,面对毒品、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剧增的新形势,对云南边疆地区突出社会问题--艾滋病的扩散与控制进行实证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抽中2007年HIV感染者和病人总数占云南全省近50%的DH州、HH州、LC市三个艾滋病高度流行区为调查点,以HIV/AIDS和普通家庭户主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主要参与完成了以下调查任务:深入DH州的8个乡镇,HH州的12个社区、厂矿、农场、乡镇,LC市2个佤族乡镇的HIV/AIDS家户和普通家庭进行访谈及问卷填答;对DH、HH和LC三个州(市)县(区)乡(镇)部分政府禁毒防艾部门负责人访谈;到医院、疾控中心、美沙酮门诊、针具交换中心、红丝带家园与坚持工作在防艾前沿的医护人员交流;深入社区、妇女健康活动中心、娱乐场所与性工作者、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等高危人群进行交谈,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对艾滋病防治与社会控制的意见和建议。以上述定性、定量调查资料为基础,参考云南省及DH州、HH州、LC市等地方政府对艾滋病防控的实践经验,并参阅大量相关部门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以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工具,应用SPSS13.0和Excel为分析工具对现阶段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艾滋病扩散与控制现状、艾滋病扩散的相关社会环境结构、艾滋病扩散模式、防艾实践经验、防控模式等。全文共分为8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是导论,笔者从选题的背景、缘起和意义谈起,系统地梳理了AIDS在全球扩散的过程,重点对与云南毗邻的印度、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国家艾滋病的疫情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对国外艾滋病研究现状、我国防艾研究现状以及云南艾滋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设计,指出了论文的创新所在和所要突破的难题。   第2章是研究理论综述,详细地介绍了西方有关社会控制的主要理论及中国本土主要的传统社会控制思想。通过比较,提出在应对艾滋病问题中,在充分借鉴西方社会控制和治理理念的同时,必须更应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社会治理的本土知识。因为它根源于中国社会传承的理念和实践,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民智与经验,更具有本土适应性。因此,应该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前两章为后面各章节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第3章是区域合作背景下边疆地区的艾滋病问题突显。对我国陆疆主要省区的艾滋病疫情进行了描述,对开放形势下国际区域交通便利化云南边疆地区面临艾滋病挑战,当前的艾滋病疫情,AIDS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4章和第5章是实证研究的重点。通过入户问卷分析,笔者得出了有关HIV/AIDS和普通家庭户主个人、群体及其家庭的大量第一手数据,例如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状况,家庭类型及规模,毒品亚文化对当地AIDS感染者的社会排斥程度,等等。从而,揭示HIV/AIDS家庭的户内感染的规律与模式;发现云南边疆地区HIV/AIDS的社会特征;通过数据揭示AIDS防控模型。通过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入户访谈,探寻了其感染艾滋病途径、原因,患病之前来往最密切的伙伴及原因、政府部门实施关爱政策的情况等,从感染者自身经历出发,寻找控制艾滋病扩散的有效方法。普通家庭是户内没有HIV/AIDS的家户。作为艾滋家庭分析的参照物,通过问卷分析和入户访谈深入认识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的相关社会环境结构。   第6章是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研究。本章主要分析了HIV/AIDS的社会微观机制、HIV/AIDS的家庭模式、边疆地区HIV扩散模式,比较了HIV/AIDS与普通人群的社会结构特征,探讨了云南边疆地区AIDS流行特点以及促使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的社会原因。   第7章,在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实践中,边疆地区村民自治的创新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重构实现了对毒品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防控。在定性访谈和总结边疆地区艾滋病的防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把当地鲜活的防艾经验提炼为“一个中心、二个坚持和六个结合”,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坚持国内与国外两个战场,坚持禁毒与防艾两条战线;艾滋病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与边疆民族社区自治建设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与非政府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会建设相结合。   第8章是边疆地区艾滋病防控模式与对策。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防控20年特别是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开展以来,边疆地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艾滋病防控模式:政府主导下的,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中心的四级网络行政治理机制、以行为干预为主的艾滋病防控与治疗机制、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的道德伦理约束机制、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的民生改善机制四个运行机制耦合联动的防控模式。针对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的特点,本章从传播方式、年龄与性别角度、职业角度、教育与社会化角度、民族与宗教角度、治理贫困和社会保障角度、同伴教育与AIDS人群“圈子”角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主要研究发现:   (1)通过多年艰苦的禁毒防艾斗争,云南边疆地区抗击艾滋病的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广大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对毒品、艾滋病的知晓率和禁毒防艾的意识大大提高,并已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边疆地区应对艾滋病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基本形成,但来之不易,应继续在深化禁毒防艾的斗争中不断加以巩固。   (2)随着边疆地区禁毒国际合作的开展,以及国内强有力的禁毒措施的实施,不仅禁毒成效显著,而且经静脉注射吸毒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贵在坚持。   (3)边疆地区艾滋病迅猛蔓延态势已得到控制,但经性途径扩散的势头日渐凸显。本文对此有进一步的发现:在性传播中,婚内性行为即夫妻交叉感染是性渠道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当前的行为干预中,该感染方式还未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4)本文对边疆地区在禁毒防艾的斗争中取得的鲜活经验,提炼出了“一个中心、二个坚持、六个结合”的经验总结,并提炼出“政府主导下的四个运行机制耦合联动的防控模式”。   (5)针对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的跨国界特点,要进一步加强禁毒及防治艾滋病的国际合作,建立境内外各区域之间相互通报艾滋病疫情的机制。加快建设省际间、地区间的HIV/AIDS流动、防治的信息网络平台,解决HIV/AIDS离开本地后无法跟踪防治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   主要创新点:   (1)入户进行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和控制的社会学实证研究。突破边疆多民族地区语言困难和调查对象的特殊性,以家庭和社区为研究主题,主要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入户进行问卷调查,反映艾滋病主要利益攸关者的真实诉求。控制艾滋病扩散的关键在社区支持,特别是受害最严重的边疆民族社区,而当前对这一主战场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2)通过研究国外社会控制理论与我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契合点,针对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扩散与控制的跨境性,而且艾滋病、毒品、贫困、教育等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从多个视角探讨了控制艾滋病扩散的有效对策,为有效控制艾滋病扩散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3)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分类的突破。笔者认为以往对HIV感染类型的分类标准过于简单化。与唯医学研究使用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三种分类标准不同,本文从社会学视角采用五种分类标准,测量指标包括共用注射器吸毒、非婚性行为、夫妻交叉感染、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4)建立HIV/AIDS家庭四个测量层次。以往研究艾滋病仅针对HIV/AIDS个体,对HIV/AIDS家庭类型没有进行分类,统称艾滋家庭。本文的独创之处在于使用了HIV/AIDS家庭类型这一测量指标。四个测量的层次分别为递进项单阳家庭、双阳家庭、多阳家庭以及类型项母婴阻断家庭。由此,使得我们既可以在微观--个体层次上研究艾滋病,也可以在中观层次--家庭研究艾滋病。   (5)对婚内性行为传播艾滋病进行了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主要从家庭中的婚姻、性与生育,家庭规模与性别等维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HIV/AIDS感染的家庭模式。   本文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得到采纳,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确把握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的防控形势,进而对禁毒防艾斗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云南边疆地区艾滋病防控的理论框架,为禁毒防艾的长期斗争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而且对研究非传统安全因素引发的边疆地区的其它社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改革以来,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在宏观意义上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同
学位
北下关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研究是北下关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的建设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项目计划通过社区网络平台和物理沟通平台的建设,以社区服务站为载体,连接街道、社区和居民
学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犯罪相对高发的时期,北京市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也呈多发持续增长态势。如何认识北京市及其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违法犯罪多发现象呢?简单看,
学位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公民文化价值观状况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全国3000名公民进行调查,掌握了中国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及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状况,得出中国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关于社会制度之合法性根据以及人生意义的系统性阐述。如韦伯所言,直接推动人们行动的是各种利益,而意识形态之功能类似于“扳道工”(switchman),它通过改
学位
社会化是反映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对社会而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再生产出能够适应社会的社会成员,而对于个体来讲,人要适应社会生活,也
学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面临严峻的养老和贫困问题。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逐步退出劳动,意味着老年人收入的减少或丧失,致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贫困风险的威胁。因此,老
学位
“三农”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很自然,它也是现今中国社会科学界最热衷的研究领域。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农民既是“三农”问题的能动主体,也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
学位
在一定意义上,从乡村社会进入以城市为主要人口聚集区的社会,是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主要变化。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处境和理论困境: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职业
学位
失地农民虽然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正常现象,但是处理不好便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成为新的困难群体,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对社会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