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可穿戴式安全气囊设计与匹配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交通事故导致人员死亡的数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行人、骑脚踏车者和摩托车驾驶员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很大比例。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内部的乘员约束系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车内乘员的被动安全保护措施相对较为完善,然而同为交通道路的使用者,行人以及二轮车骑行者并没有得到较全面的被动安全保护。故本文针对车外行人以及二轮车骑行人员,提出一款可以穿戴的安全气囊系统,在上述人员与汽车碰撞过程中,研究有无穿戴安全气囊系统对车外行人以及二轮车骑行人员的保护情况,提出的可穿戴式安全气囊系统对于车外行人头部有一定的保护性能,能有效保护在通常情况下人车碰撞过程中的车外行人的安全。同时,分析了可穿戴式安全气囊的相关参数对人员的保护情况,以探究车外行人保护性能最佳的匹配方案,为后续对于车外可穿戴式安全气囊等设备的开发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介绍了CNCAP中行人保护相关法规,以人体可穿戴式安全气囊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在RADIOSS中搭建人-车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人体可穿戴式安全气囊对人体保护的情况以及对安全气囊参数的匹配研究。为确保气囊使用气体发生器在数值模拟过程的有效性,在RADIOSS求解器中使用有限体积法搭建了气体发生器压力密闭容器仿真试验模型并进行计算,之后与真实压力密闭容器实验测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仿真试验所得的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真实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输入气体发生器的质量流量以及温度曲线的有效性。通过给汽车设定不同的初始车速,分析不同车速下行人与汽车碰撞的过程中,行人的运动姿态响应的变化,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分别计算人车碰撞模型以及二轮车骑手与汽车碰撞模型中,有无穿戴可穿戴式安全气囊系统对假人各个部位的保护情况。主要针对假人头部合成加速度曲线、头部损伤标准HIC15、头部脑组织应力以及胸部累积3ms合成加速度等结果进行比较。在行人与汽车碰撞的模型中,穿戴有可穿戴式安全气囊系统的模型中,相同条件下,假人头部HIC15的伤害值下降52%,脑组织应力峰值下降了7%。穿戴有安全气囊保护系统地模型也符合CNCAP中头部HIC1000的要求。还比较了两种模型中假人胸部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穿戴有安全气囊系统的模型中假人胸部累积3ms合成加速度的值下降了2%。之后比较了骑二轮车的人车碰撞场景下,有无穿戴可穿戴式安全气囊对人体损伤的大小情况,分析的结果得出,穿戴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假人头部与胸部损伤比原始模型中对应假人的头部损伤标准HIC15下降了58%,脑组织应力峰值下降了21%。在行人与汽车碰撞过程中,对可穿戴式安全气囊系统进行匹配研究,以探究行人保护效果最佳的匹配方案。以假人头部损伤标准HIC15作为优化目标,以充入气体的质量流量和头部气囊拉带长度为研究因素,分别取4个水平和3个水平进行全因子设计试验,进行DOE全因子试验设计与仿真计算,总共设计了12次仿真试验。结果显示,当气体质量流量与原始模型一致并且头部气囊拉带的长度增加到20mm时,假人头部损伤标准能降到最低。并且比较优化前后假人头部胸部的损伤情况发现,优化后的模型相比较原始模型行人的头部损伤标准HIC15的值下降了8.67%,胸部累积3ms合成加速度的值下降了6.87%。
其他文献
锂硫(Li-S)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理论比能量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硫负载量低,可溶性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穿梭产生穿梭效应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延缓了其实用化进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做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基于商业化碳纳米纤维(CNFs)和碳化钛(TiC),采用超声分散-真空抽滤工艺制备Ti C/CNFs复合膜,以Li2S6溶液为活性物质,制备Ti C/CNFs/Li2S6复合电极
热障涂层是改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技术之一。现已服役的8 wt.%Y2O3稳定的Zr O2(8YSZ)热障涂层由于相变、烧结(≥1200oC)等问题已不能满足高推重比、高效率的航空发动机日益发展的需求。而稀土磷酸盐材料具有更低热导率、更好的高温相稳定性等优点,被认为是新一代超高温热障涂层的候选材料之一。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La1-xYbxPO4(x=0,0.05,0.1,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能够有效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智能车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成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运动控制等技术。高效稳定的车辆横向运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车辆智能化和实用化的必要条件。论文以智能车辆的横向运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车辆在高速和低路面附着系数工况下同时保证跟踪精度和横向稳定性以及车辆横向运动模型预测控制器的闭环稳定性证明问题进行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供能环节,已经广泛地使用在各个领域。但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器件,其自身内部存在复杂的电化学反应,随着电池的持续充放电,电池的容量会因为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减弱而降低。在电动车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锂离子电池,随之而来就是电池退役回收问题。及时预知电池的寿命,利于电池的维护、回收和更换,保障电动汽车安全可靠的运行。本文针对电池的剩余循环寿命(RUL,Remaining
随着节能环保和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时效硬化6xxx系Al-Mg-Si-Cu合金具有低密度、中等强度、高比强度、耐蚀性好、成形性好、可焊性好、表面质量好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汽车的车身板材、发动机零件等。利用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技术获得的超细晶(UFG)铝合金具有高强度,足够的延展性,高应变率以及良好的冲击韧性。且在ECAP后引入合适的时效处理工艺,在超细晶基体中形成弥散的纳米亚稳析出相,能够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以动力电池作为能量来源的电动汽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SOC的准确估算可有效提高电池工作效率、延长车辆续航里程、防止过充过放带来的安全问题、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随着电池不断老化,电池容量及内阻等参数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给SOC估算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在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参数辨识、容量估算等方法对老化的参数进行及时更新,然后使用AICKF算法进行SOC
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是国家汽车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而电池的能量密度低与整车续驶里程短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再生制动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利用电机再生制动特性,将制动过程中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储能单元中,以便再次利用,提高了整车能量利用率。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系统多采用电机与液压复合制动的方式,本文围绕无源串联再生制动系统中的复合储能系统及机电制动力控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具
UTV车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能在普通车辆难以行驶的路面上行走自如。复杂多变的路面环境,使得传统的被动悬架已无法满足车辆行驶的动力学性能需求。执行器为电磁阀式减振器的悬架系统阻尼可调,是一种减振性能优良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对其的控制研究中,大都在单一路面设计系统控制参数,混合路面下悬架控制参数无法根据路面自适应调节,行驶动力学性能提升有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UTV车电磁阀式半主动悬架为研究对象,对系统
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开发与普及工作,电动汽车行业也得以飞速发展,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最受关注的就是不断出现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火灾事件,锂离子电池的热量管理问题也因此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以某款已量产的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COMSOL多物理场软件中建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并以温度为媒介,建立热-电滥
高镍三元材料LiNixCoyMnzO2(x+y+z=1,x≥0.6)具有高比容量、环境友好且成本低等优点,但存在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等问题。为了改进材料的上述缺点以满足更高的商业化要求,需要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并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本文采用梯度化混锂工艺合成不同锂配比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研究了配锂量对材料晶体结构、颗粒形貌、粒度分布、价态变化、相变演化及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