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儿童文学的汉译——从隐形理论的视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意在利用隐身理论探讨英语儿童文学汉译的理论与实践。 译者的隐身与非隐身是翻译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诸多中西学者都对之有所阐述。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翻译过程中隐身的看法,即,译文看不见作者的存在,读者就像在读原文一样。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通顺易懂——使用当代的词语,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并保证表达出确切的意义。在通顺易懂的翻译原则下,译者对原文的干预,须做到译文越透明,就越看不见译者的存在。韦努蒂认为造成隐形的原因有两个:译者英译时喜欢使用可读性很强的译语,使得译语文化的读者总是把译作当作原作看待。他认为北美翻译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策略正是蕴涵着这样一种透明、流利和隐形的翻译风格,其目的是尽量减少译语的外来成分。但是在中国翻译界以许钧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译者的隐身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隐身或隐形,说到底,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更准确地说,译者的隐形,是与要求作为仆人的译者“不能自作主张”的观念紧紧相联的。译者要隐形,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这就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经常强调的三点:一是译者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归,惟作者是从,偏向异化一说。我们认为,韦努蒂所说的隐形是归化,实践中受原文约束,完全的归化是做不到的,所以是一种“幻想”。而许钧诠释的隐形为异化,译者是“仆人”,但作为译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剥夺了译者能动性的完全的异化也做不到。所以无论如何诠释隐形的概念,翻译中译者都要既隐形,又要现身。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现身”,但也不能过于“现身”,所以应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译语要做到富有译入语的童趣,照顾到译语儿童读者的可接受性。同时也难免有少量的异化,或对有的文化差异的词语采取异化加注方法。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包括童趣,可读性,教育功能等,这是中英文及一切语言文字的共性。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中英文之间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句法等又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中英文在这方面的异同。 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也就是要求译者现身为首要原则,隐形为辅,保证儿童文学译语的“流利”、“可读性”。就此而论,译者必须是“千面人”而非“性格演员”。因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多由成年人担任,所以必须特别注意儿童文学不能翻译成“成人化”。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要求信息源发者即译者与他们保持类似朋友和熟人的亲善关系,因此在这一语境下所采用的语体基本上属于“流畅”、“透明的“随意体”的范畴。整体来说,对原文作者的“忠实”和对儿童读者的“忠实”不应该成为矛盾,原文作者考虑儿童读者的需求进而为小读者写作,译者就必须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完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甚至要更加尊重改写的地位,因为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翻译都涉及到了改写,唯其如此,才能使译文更贴近小读者。事实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改写(缩略版,简易版,插图版,媒体版,文化移植)比任何成人文学作品都多。笔者认为,这样的译者明确现身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
其他文献
全媒体环境系统传播比传统方式相比,市场辐射面会显得更加宽泛而多元,不同品牌的优化资源整合将对市场有更快速的占有。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环境盐文化传播方式多元呈现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因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所以会在学习之际感到非常方便。从笔者的经验看,的确方便的时候很多,但如果经常以此类捧也是很危险的。“鬼”一词不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
期刊
期刊
5月26日,由中国文联、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视协、湖南广播电视台主办,乐视视频承办的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暨第11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由文化符号学和文学符号学两部分组成。文学符号学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分析以期探究其中的意义生产方式,反映了巴特“形式决定意义(内容)”的文学符
期刊
期刊
期刊
人们常说世间英雄爱美人,20多年前我在《中国青年》任摄影记者时拍的一张杂志封面照片,却引发了一场美人追英雄的浪漫故事。1983年的8月,天气特别热,我到铁道兵某部“引滦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