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纳入理科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为贯彻《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于2003年制定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标》实施的核心任务。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和再组织,教材的内容选择、体系结构和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系统分析生物科学素养在教材中的呈现情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研究基于《课标》中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定义,明确生物科学素养的4个结构要素: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素养,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素养,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检索法,以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词,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化对生物科学素养内涵及结构要素的理解,进而总结教材中影响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因素。然后结合有关教材分析的研究现状,选取大纲版和标准版选修教材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基于对教材分析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基础上,运用教材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两版教材的内容选择、体系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标准版教材相对于大纲版教材选取了更多生物科学前沿的知识,内容的时代性更强,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更加注重STS教育,利于学生形成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教材的体系结构安排得更为合理,突出模块体系,且各模块知识的呈现顺序体现出较强的学科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设置了探究性习题以及增加了实验和实践类科学探究活动的数目,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增加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由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标准版教材相对大纲版教材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精选教材栏目信息;构建对学生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评价体系;考虑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