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底物和养分变化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p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形成和周转。由于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C)循环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微生物的生理生态过程是如何调控C循环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常被用作表征微生物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过程的参数,定义为分配到生物量C与微生物所吸收的C的比例。微生物CUE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中土壤底物有效性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仍然缺乏关于C输入、土壤氮(N)和磷(P)状况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研究。本研究以长白山温带森林中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处理(CT,对照;DL,凋落物添加;NL,凋落物去除)、N沉降处理(CT,0kg N·ha-1·yr-1;LN,25kg N·ha-1·yr-1;MN,50kg N·ha-1·yr-1;HN,75kg N·ha-1·yr-1)、N和P添加处理(CT,0kg N·ha-1·yr-1+0kgP·ha-1·yr-1;N,50kg N·ha-1·yr-1;P;25kg P·ha-1·yr-1;NP,50kg N·ha-1·yr-1+25kg P·ha-1·yr-1)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8O标记水法测定微生物CUE,旨在研究:(1)土壤微生物CUE对底物数量变化的响应;(2)土壤微生物CUE对土壤N和P状况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凋落物添加增大有机层土壤微生物CUE,而凋落物去除使矿质层土壤微生物CUE降低。DL处理刺激了微生物对有机层土壤有机碳和新增凋落物的分解和吸收,同时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使微生物CUE增大了0.2倍。矿质层土壤微生物CUE在DL处理下无显著变化,但在NL处理下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CUE降低0.3倍。土壤微生物CUE与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生长速率(qGrowth)具有强正相关性,说明快速生长的微生物群落比缓慢生长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更高的CUE。微生物CUE与土壤C∶N和C∶P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土壤中C和养分元素的相对有效性的变化是影响微生物CUE的重要因素。
  (2)土壤微生物CUE对不同施N水平的响应不一致。低N和中N处理使有机层土壤微生物CUE分别增大0.5倍和0.4倍,这可能是由于施N使微生物对分解复杂碳底物的氧化酶的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了微生物获取N的能量消耗。然而,高N处理抑制了有机层土壤微生物生长,导致微生物CUE降低。N和P的交互作用削弱了单独添加N或P的负效应,意味着N或P的单独添加可能造成另一养分元素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此,生态系统中不平衡的N和P的输入可能对微生物代谢过程和CUE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导致两层土壤微生物CUE对养分添加的响应不同。低N和中N处理没有解除矿质层土壤微生物生长受到的N限制,因此对微生物CUE无显著影响。然而,高N处理促进了矿质层土壤微生物的合成代谢过程,导致微生物CUE增大。P添加对矿质层土壤微生物CUE没有显著影响,是因为微生物吸收的碳在生物量和呼吸之间的分配没有发生改变。在有机层土壤中,微生物CUE与真细菌生物量比(F∶B)呈显著负相关(R2=0.824),与细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R2=0.601),而在矿质层土壤中,微生物CUE与真菌多样性(R2=0.548)和F∶B(R2=0.327)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影响微生物CUE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有机碳化学结构可以表征SOC的形成过程和稳定。秸秆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残余物质以及分解产物是水田和旱地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另外,不同施肥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猜测秸秆分解过程中残留物质的有机碳化学结构和不同施肥模式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变化均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有关,并受制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为
地球关键带涵盖了地表系统水、土、气、生、岩各要素,囊括了人类活动通常所能影响到的所有区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准确、定量的划分地球关键带地层对于理解其形成与演化机制,预测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活动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红壤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而关键带地下结构和构造对土壤形成和侵蚀速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往研究多用钻井和剖面方法来研究关键带地下结构,耗费成本高
受长期不合理的引黄灌溉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成为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大水灌溉作为传统的土壤补墒和压盐方法,常会引起养分流失,同时抬高地下水位引起次生返盐,因而陷入“越灌越盐”的死循环,采用非充分灌溉方式与改良材料结合是维持干旱区土壤控盐抑盐与作物健康生长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以水肥一体滴灌实现土壤水、盐、氮时空动态的协同管理恰是解决河套灌区盐碱地治理利用的关键
北方旱地农业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提升农田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举措。碳酸钙在北方旱地耕层中含量较高,钙离子胶结引起的土壤颗粒团聚有可能成为土壤有机质积累或地力提升的限制性因素,但碳酸钙在北方钙质碱性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和团聚体形成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严重制约了钙质碱性旱地土壤改良技术的研发。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五种典型旱地农田土壤: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也存在增加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等风险。本文以2017~2019年浙江宁波稻麦复种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好氧有机堆肥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复种系统的可行性。主要以城市污泥堆肥和猪粪堆肥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了不施氮肥(CK)、常规施用化肥(U)、城市污泥堆肥替代25%化肥(25%S)、猪粪堆肥替代25%化肥(
学位
中国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沿海11个省(市、区)分布有大约217万hm2滩涂,其中江苏省占25%。滩涂土壤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滩涂土壤往往具有盐碱障碍突出、氮素养分损失量大、土壤肥力低下等特点,严重制约了滩涂地区耕地质量和农业发展。因此,消减滩涂土壤盐碱等障碍因素,提高滩涂盐碱障碍农田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是合理开发利用滩涂土地资源的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南部,总面积达400多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砂姜黑土富含粘粒和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胀缩性强、粘闭僵硬等障碍性结构特征,导致易早易涝、难耕难耙,严重限制了作物生长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合理的耕作方式能够快速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物理质量,促进作物生长。因此,明确砂姜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和其演变规律,以及与作物生长间的关系,对指导砂姜黑土结构改良及
学位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依赖于氮肥的投入。但是在田间施用的氮肥的利用率往往非常低。土壤氮素水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氮肥的损失受到土壤微生物的驱动。植物从根际环境中直接获取矿质营养,土壤根际微生物在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氮素耗竭的陕西关中地区典型的壤土,设置了不同氮水平,距根系不同距离的小
学位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对世界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50%左右。中国氮、磷肥基本自给自足,但钾肥还有50%的缺口需要进口。水稻小麦轮作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系统,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印度。中国稻麦轮作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20%左右。研究中国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体系钾肥高效施用策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针对长三角稻麦轮作体系,通过田间调查和多年定位试验,开展了测土施钾、植株吸钾规律和基
学位
蒸散(ET),由土壤蒸发作用(E)和植物蒸腾作用(T)组成,对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平衡至关重要。蒸腾作用与碳同化相结合,在全球水文和碳循环中对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水和碳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技术尚不足以实现田间生态系统的蒸散及其子项的同时、长期连续监测。涡度相关技术具备长期连续监测蒸散的优点,近年更是发展了相应的蒸散分割方法,但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在农田生态系统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