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萜类合酶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的化合物,功能包括植物激素、蛋白质修饰试剂、抗氧化剂等。萜类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TPS)是催化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关键酶,TPS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抗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被子植物TPS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探究TPS基因在不同植物中的进化特征和功能,本研究对TPS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基因结构、基因表达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为探究TPS基因家族在植物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利用34个代表性植物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得到1199条TPS基因的蛋白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植物系统中TPS基因家族主要分为10个亚家族,分别是TPS-a、TPS-b、TPS-g、TPS-d、TPS-e、TPS-f、TPS-h、TPS-c、TPS-new1、TPS-new2。其中TPS-a、TPS-b和TPS-g是被子植物特有的,TPS-d是裸子植物特有的,TPS-h是早期陆地植物特有的。此外,在被子植物中鉴定得出两个新的亚支TPS-new1、TPS-new2。2.为探究TPS基因各亚家族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及进化关系,通过序列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TPS-a在被子植物只有一个分支,但成员拷贝数较多。TPS-b在被子植物中至少发生过一次复制事件,复制所得分支为TPS-b1和TPS-b2。TPS-g在被子植物中发生过一次复制事件,所得分支分别为TPS-g1和TPS-g2。TPS-e/f与TPS-a/b/g相比扩张相对保守,从早期陆生植物到被子植物各个物种,大都只有一个成员。TPS-c亚家族是祖先进化支,在10个亚家族中分布最广泛。此外,在芦笋、单叶省藤和菠萝中均发现新亚支TPS-new1和TPS-new2,而蝴蝶兰和无油樟在前者中单独存在,牛樟和油棕榈仅在后者中出现。3.为探究TPS蛋白保守motif及基因组成结构与被子植物TPS基因家族分类与系统演化的关系,从蛋白序列层面对TPS蛋白保守motif分布、基因的结构分析发现,各亚家族蛋白motif、内含子相位组成基本一致,但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motif缺失,导致不同亚家族含有的保守motif、内含子相位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功能不同的亚家族。TPS-a、TPS-b、TPS-g亚家族的保守motif基本一致、内含子相位组成相同,进一步验证了TPS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的亲缘性。TPS-new1、TPS-new2与TPS-e/f亚家族保守基序基本一致,这与进化树中所得亲缘性结果相一致。此外,TPS基因的重复基因类型筛选结果显示分散重复基因类型占比最大,对TPS基因家族的扩张有显著作用。4.为探究TPS基因在植物的不同组织或发育时期时的相关功能,对拟南芥、水稻、番茄、大豆四个物种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TPS-a亚家族对植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必不可少,在拟南芥大部分组织中都有显著表达,在水稻嫩芽、开花后的穗中有较高表达,在番茄的果实、根、叶组织中表达较高。TPS-b、TPS-c、TPS-e/f、TPS-g亚家族与TPS-a亚家族相比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仅在特定组织时期有较高表达,这与家族成员的拷贝数息息相关。TPS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大豆叶片组织中的表达数据结果表明,各亚家族都与大豆的抗性有关,特别观察到7、10和14个TPS基因分别仅在干旱胁迫、淹水胁迫或对照组中的叶片组织中有显著表达。通过分析TPS基因家族的顺式作用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CREs)发现,TPS基因家族中的光应答元件数量最多,并且多数分布在TPS-a亚家族。其余大多数的顺式作用元件属于植物激素应答类,植物生长发育类较少。本研究阐述了被子植物TPS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和扩张机制,对各亚家族在被子植物中的演化情况具体分析并提出新的观点。TPS-b亚家族至少发生过一次复制事件,所得进化支为TPS-b1和TPS-b2。TPS-g亚家族在被子植物中发生过一次复制事件,产生两个进化支TPS-g1和TPS-g2。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新鉴定的TPS-new1、TPS-new2亚支,它们与TPS-e/f亚家族保守基序基本一致。保守motif、基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家族蛋白motif、内含子相位组成大致一致,与TPS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亲缘性相一致。对TPS基因家族重复基因类型分析发现分散重复对TPS基因家族的扩张有显著作用。其中TPS-a亚家族在植物的生殖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TPS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一定研究基础,对TPS基因家族在现实遗传转化或驯化育种的应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分布于全球的重要经济作物,普遍认为是由A.duranensis(A-genome)与A.ipaensis(B-genome)两个二倍体祖先野生种杂交形成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其进化过程中发生了频繁的染色体变异及重组事件,导致产生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SVs)是指基因组间存在若干长度大于50 bp的变异
学位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昆虫免疫响应病原物入侵的重要效应分子,昆虫抗菌肽不仅对细菌和真菌有广谱杀灭作用,而且对线虫、病毒及原虫等也具有高效的杀灭活性。本研究以松墨天牛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和基因组学分析,鉴定了松墨天牛的抗菌肽基因家族;通过构建酵母表达体系外源表达AMPs,生物测定明确其生物学活性;通过白僵菌侵染试验结合ds RNA干扰技术明确了AMPs对
学位
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植物重要的养分保存机制之一,其能够将植物衰老叶片养分转移到其他组织中供植物重吸收利用,是植物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降低对土壤养分的依赖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本研究以中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三种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成熟叶和衰老叶常量(N、P、K、Ca、Mg)和微量(Fe、Al、Mn、Zn)养分元素含量,并通过计算养分重吸收效
学位
虫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量使用农药使得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并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提高作物自身对虫害的抗性是有效抑制农作物虫害以及减少农药施用的理想途径,深入探究植物抗虫机制对作物抗虫育种及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虫害在内的多种环境胁迫均可引起植物表观修饰的改变,一系列研究逐步揭示了植物响应病原菌侵染、干旱、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表观遗传基础,但是植
学位
铽是重要的稀土元素,也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稀土铽产业面临生产过程环境影响严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无指标或超指标开采严重等多重挑战。定量追踪铽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以及对外贸易中的流动路径对于促进我国铽产业的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国家尺度的铽物质流分析核算体系,系统解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铽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核算了1990-2018年中国国内铽
学位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其童期短、基因组小、可常年开花结果、且植株含有两性、雄性及雌性等3种性别和一对处于进化早期的性染色体,因此,它是研究果树的模式作物,更是研究性别的理想材料。自2008年番木瓜基因组发表以来,已有很多研究者投身于分子层面番木瓜性别决定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位于性染色体特异区域的特有基因很可能是番木瓜性别分化的关键。然而,
学位
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明晰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生态基础设施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间变化趋势,有助于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目前生态基础设施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时间维度,缺少对新城发展过程中时空变异性的关注。本文结合新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首先选取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三个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对雄安新区2035年和2050年生态系
学位
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通过极性运输参与植物各组织器官发育过程。PIN蛋白家族是生长素极性转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PIN2蛋白主要通过介导生长素向基运输调控根系发育,但在大豆中GmPIN2蛋白家族对根系发育研究尚未有报道。此外,豆科植物根瘤发育主要起始于根部皮层,在根部皮层细胞中PIN2蛋白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是否会影响根瘤早期发育,仍有待探讨。本研究探究大豆GmPIN2蛋白家族对根系发育的调控
学位
细菌感染是造成每年全球疾病爆发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使用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然而,未能在细菌感染早期就对细菌进行及时、准确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检测,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的出现,进而对人类健康和公众安全造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发出一种实时快速、经济高效的病原菌检测和控制方法刻不容缓。荧光碳点(carbon dots,CDs)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和纳米尺寸效应,还兼具原
学位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营养生长期分泌的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s,Vips)是一类不同于Bt Cry毒素的杀虫因子,其中Vip3A毒素是Vip毒素中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此类毒素对多数鳞翅目类昆虫具有强毒性作用,已经在转基因作物和生物杀虫剂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关于Vip3A毒素的杀虫毒理机制至今仍不是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