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善言性善——孟子人性论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ko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性问题。所以人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入学的理论基础。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并没有确立完整的人心性论。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两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孔子一生讲“仁“最多,他正是以仁释性,通过下学上达而达到性与天命的融合。人性论自孟子始具规模,孟子的人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不二为核心,以天人贯通为特征。孟子以心善论性善,从而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为其“居仁由义”的践行确立了理论根据,也由此开出了宋明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是古代的天命观,仍笼罩在宗教色彩下的殷周,出现人文精神的跃动,从而开启了人性论的大门。春秋孔子以仁为内容通过下学上达形成了个人存在的性与天命的融合。《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标志性与天命的融合才始正式提出。孟子在《中庸》基础上进一步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在天赋性之外于人自身中寻找根据,提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从而中国古代人性论由孟子从天重点转到人心上,孟子的人性论完善了儒家心性学理论,构成了完整的儒家心性论形态哲学。第二方面主要讲述孔子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自觉的精神状态。孔子是如何通过“仁”这种精神状态达到性与命的内在统一的,从而“以仁论性”、“以仁释性”的。 第二部分是“以心论性”,本部分把孟子的“心”与“性”的涵义进一步做了明确,孟子的心是良心本心,即道德之心。孟子的性是与命相对,是求在我者,完全由自己做主,此性为仁义道德之性。孟子以心善论性善,性与心的关系是“本性”决定“本心”,“本心”是“本性”的显现。即良心良能决定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是良知良能的显现。 第三部分是“存心养性”,即为孟子的修养工夫。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但做为心的四端,易于流失,或被物欲“引而之矣”或受外环境所左右。所以孟子提出存心养性之功夫,主要是先立其大,反其诸己。孟子修养工夫的总纲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所说的存心即是尽心,尽心从而知性,所谓的天就是道德存养时达到的境界的拟定称呼。 第四部分是“人性之辩”,孟子的人性之辩主要体现在孟子的性善论与告子的“性本无善恶”上,告、孟二人在人性论上的另一个分歧在于,告子主张“仁内义外”而孟子主张“仁义内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人性的根源问题,因此它比性善问题也更能体现孟子人性论的特质。另性善论的确立为道德的践行确实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什么?在海外新儒家看来,道德和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之特质,据此,中国哲学也可以称之为心性哲学或道德哲学。这一判断虽然对中国哲学的某些特点有所阐释,但最大的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荞麦产量为目标,以播种量、氮、磷、钾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秋播条件下黔黑荞1号产量与播种量、氮、磷、钾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
通过2个小麦品种4个氮素水平的大田小区试验,及光谱仪传感器在冬小麦群体侧面水平测定不同叶层反射光谱,分析不同叶层光谱特征参量与冠层氮素分布、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定量关系
在当今世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当代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从世界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庄子的道家精神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为巨大,
当代中国,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对此加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广大未成年人身上所出现的冷漠和自私也开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成为国内外思想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各种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尚存在某些局限。他们往往注重研究现代化或
现代技术的发展将人塑造成了地地道道的“技术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传统的人与技术的关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不再是技术的主体,控制技术,相反,技术
对刚刚接触历史学的七年级孩子而言,记忆复杂琐碎的历史知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记住这些离他们生活相对遥远的史实呢?我认为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时,要
摘 要: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中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增强写作训练的强度,应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训练  阅读、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效率,将效率与质量两手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