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目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方法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感染BCG,然后在不同时间点抽取实验动物的外周血,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得到BAL液。采用全血染色、BAL液细胞染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BL)、酶联免疫吸附斑点(ELISPOT)、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及外周血BCG菌落(CFU)计数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在感染BCG后,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的CD3+CD4+和CD3+CD8+T细胞的数量及亚群分布变化不大,但对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的反应大大增强,且可持续六周。而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Vγ2Vδ2+T细胞数量在BCG感染后第三、四周后均明显增加,并且以效应细胞(EM)增加为主,同时对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HMBPP的反应显著增强,且持续长达十余周。同时外周血BCG CFU计数也于第三周开始消失。结论CD3+CD4+、CD3+CD8+及Vγ2Vδ2+T细胞均参与了机体对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其中以Vγ2Vδ2+T细胞的变化最为显著。因此Vγ2Vδ2+T细胞很有可能在分枝杆菌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HMBPP免疫药效动力学研究目的了解HMBPP(4-hydroxy-3-methyl-but-2-enyl-pyrophosphate)在实验动物体内对T细胞的作用。方法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先用HMBPP在体外刺激其PBL,了解Vγ2Vδ2+T细胞增殖情况。然后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组:对照组、HMBPP组、IL-2组和HMBPP+IL-2组。对相应动物给予肌注HMBPP和/或皮下注射IL-2,然后在不同时间点抽取实验动物的外周血,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得到BAL液。采用全血染色、BAL液细胞染色、分离PBL、ELISPOT、ICS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HMBPP在IL-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在体外刺激实验动物Vγ2Vδ2+T细胞增殖,而且在体内同样可以刺激Vγ2Vδ2+T细胞的大幅度增殖,包括外周血和局部组织。同时抗原特异性Vγ2Vδ2+T细胞也显著增加,但抗原特异性CD4+及CD8+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HMBPP+IL-2不仅在体外可特异性刺激Vγ2Vδ2+T细胞的增殖活化,还可以在动物体内特异性刺激外周血及局部组织的Vγ2Vδ2+T细胞数量激增、功能活化,因此使对机体Vγ2Vδ2+T细胞进行人工调控成为可能。第三部分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研究目的探讨灵长类动物分枝杆菌感染模型接受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组:对照组、Picostim组、IL-2组和Picostim+IL-2组。对所有动物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感染BCG,然后根据分组对相应的实验动物给予Picostim和/或IL-2治疗。在不同时间点抽取实验动物的外周血,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得到BAL液。采用全血染色、BAL液细胞染色、分离PBL、ELISPOT、ICS及外周血BCG CFU计数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Picostim和/或IL-2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动物在感染BCG并接受相应治疗后,其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的CD3+CD4+和CD3+CD8+T细胞的数量、亚群分布及功能反应变化均不明显。而Picostim+IL-2组实验动物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Vγ2Vδ2+T细胞数量在治疗后第四天即出现明显增加,并可持续长达六周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与对照组相比,Picostim+IL-2组Vγ2Vδ2+T细胞EM亚群升高明显,且出现时间早,于第四天即达高峰。而且其PBL经HMBPP刺激后,分泌IFN-γ和Perforin的能力均大大加强,且高峰较对照组提前,而且外周血中BCG CFU计数也较其他组为低。结论Picostim和IL-2同时给药,无论对Vγ2Vδ2+T细胞的表型还是功能均产生了极其显著的影响,使实验动物Vγ2Vδ2+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强度增大,出现时间提前,且持续时间延长,这均有助于机体对病原菌的有效抑制,在疾病发生的极早期即将致病菌清除,从而减轻疾病症状,促进疾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