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铁性BiFeO3基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物理性能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t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FeO3是一种在室温下可同时具有铁电性和磁性的典型单相多铁材料,因其在信息存储、集成电路、磁传感器以及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巨大的应用潜力,使其成为目前国际上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当前电子器件微型化和高集成度的发展大潮下,纳米材料的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一些BiFeO3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管等低维纳米材料的研究也较为活跃。本文则主要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在A位分别进行Nd元素、Na元素替代和Nd、Co元素分别在A、B位共替代的BiFeO3纳米颗粒并对其多铁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探索了以乙二醇作为溶剂,酒石酸作为络合物来配置前驱液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纯相BiFeO3纳米颗粒的实验条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制备较高纯度的BiFeO3纳米颗粒。在此基础上分别在500°C和600°C退火温度下制备了Bi1-xNdxFeO3(x=0,0.05,0.1,0.15,0.2)纳米颗粒。由于所制备的纳米颗粒的尺寸较小导致了颗粒表面的反铁磁矩的不完全补偿以及对62 nm螺旋自旋结构的破坏使得制备的样品展示出一定的铁磁性。样品随Nd3+的掺杂浓度的增加表现出磁性相反的变化趋势,通过XPS测试分析发现这是由于不同退火温度下样品中Fe3+和Fe2+的比例不同导致的。此外对样品的电学性能也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其次,在Nd离子掺杂BiFeO3纳米颗粒的基础上,选择过渡族元素Co离子来替代BiFeO3的Fe离子,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0.9Nd0.1Fe1-xCoxO3(x=0,0.01,0.03,0.05)纳米颗粒,并对其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在室温下,样品显示出弱的铁磁性。随着Co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大,样品的漏电流密度(J)逐渐增大。当加在样品上的电压(V)增大到一定值时,样品表现出了阈值转变效应,通过对样品中氧空位和杂质缺陷的分析,对样品出现的阈值转变效应进行了解释。我们测试了样品的吸收谱,发现光学带隙随着Co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选用相比Bi3+离子,有着高度的异价性的Na1+离子来替代Bi3+离子,通过探索成熟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i1-xNaxFe O3(x=0,0.01,0.03,0.05)纳米颗粒。通过对其室温铁磁性的测量,发现样品在室温下具有弱铁磁性而且存在交换偏置现象,通过磁疲劳的从测试来进一步确认交换偏置现象的存在。此外,随着钠离子的掺杂浓度增大,样品的带隙逐渐减小,漏电流逐渐增大。通过对样品的漏电流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并以电子能带结构为基础,用能带结构模型对光学带隙减少、漏电流增大进行了解释。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课堂引入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实践,列举了课前采用歌曲、视频、图画、表演、游戏、讨论、生活等进行课堂引入的几种具体方法,并对课堂引入进行了总结.
本文选取镍基非晶为先驱体,利用自由脱合金技术,在不同浓度的HF腐蚀液中通过控制脱合金时间成功制备出芯部非晶基体支撑的纳米多孔镍(np-Ni;Nanoporous Ni的缩写),以纳米多孔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字运动.这场新文字运动不仅为民国时期文字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改革经验,更为抗日革命根据地扫盲文盲、普及知识做出
1968年,美国佛蒙特州的官员发现,高架沿路两旁竖立的饭店招牌和公司的大幅广告糟蹋了林地和草地的优美景致。为此,州法律的制定者想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所有的广告牌和标
本文主要研究了退火温度以及Co元素和Al元素对(Fe1-xCox)74.5Nb2Si17.5B5Cu1(x=0,0.1,0.5)和Fe73.5-xAlxSi17.5B5Cu1Nb3(x=0,0.2,0.4,0.6,0.8,1.0)系列合金的磁性能和结构的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由水性无机富锌底漆、环氧中间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三种涂料配套而成的不同涂层体系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1)考察了
学位
好氧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普遍存在曝气能耗高、负荷低、占地大等缺点,尤其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效率低,制约了其在工业废水处
二氧化锰以其高效的吸附、催化氧化和环境友好特性等,在处理印染废水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层状结构的酸性水钠锰矿。水钠锰矿是土壤与沉积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层状结构的锰氧化物,水钠锰矿具有比表面积大、电荷零点低、阳离子交换量高、氧化能力强等特点,常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然而在利用锰氧化物处理染料废水这一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氧化锰对阴、阳离子染料是否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染料在酸性水钠锰矿上的吸
生物絮凝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无毒害、无二次污染及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净水剂,潜在的环境效益使其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生物絮凝剂工业化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量偏低及发酵方式单一。基于此,本研究以生物絮凝剂产生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2为研究对象,分析菌株生理水平对单糖的跨膜传输及磷酸化反应特性,构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混合碳源的产量预测模型,选取菌丝球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