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争论的文化意义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必须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当今社会,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以及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仅依赖于经济和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息。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20世纪末环境伦理思想在西方逐步发展形成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等多种流派。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上,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且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环境伦理学界关于环境伦理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至今就“走出”还是“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与共识。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争论的意义。笔者从对这一争论的综述中了解到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到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升华,促使各流派的环境运动的兴起,环境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环境文化的形成。环境文化的形成对环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的支撑。可以说,环境文化的产生迎来了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纪元。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机制,是新时代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新意识及行为要求的原则与规范。环境文化涵盖了各种文化,并且是新世纪各种进步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当代先进文化的前锋,是走在先进文化最前列的队伍。通过以上分析表明,虽然各派别的争论非常激烈,但通过环境文化的渗透,他们在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运动、制度转变、大众参与等多方面达成了广泛的文化共识。本研究对环境伦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剖析,从文化的角度找出环境伦理中各种不同观点在两个层面上达成的共识。本研究力图从共识中找出引起环境危机的根源,引出人们对工业文化的批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论,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回忆,唤起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向往。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分析找出环境伦理争论的文化共识,从文化的角度反思环境伦理争论的文化意义,使环境伦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引向生态环境文化,最终促使生态伦理观念走向世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其他文献
在《无原则的伦理学》这本书中,丹西主要说明的问题是,每一个道德问题都是特殊的,每个道德问题都需要单独地考虑,而原则会导致错误,我们可以不要原则。丹西的灵感主要来源于
目前,就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模式和现状看,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惟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
<正> 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扩大,经济理论召唤着心理学的参与,一大批应用经济心理理论著作呈现于书市,如消费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营销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
随着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矿井勘探技术是找矿和采矿的关键,勘探过程中,矿井勘探数据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便于勘探数据的处理,有效提高矿井勘查的效率,因此提出基于瞬变电磁
春秋时期儒家孔子提出了仁学,并使“仁”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无独有偶,中国早期商业活动自其产生起就与儒家思想渊源甚深,儒家以“仁”为核心理念而体现的一些道德原则与当
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了精密星历文件的读取及信息筛选。在GPS精密单点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比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IGS)组织提供的15min更小的精密星历时间间隔的观测数据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主人公霍尔顿寻找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真实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状态: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情感上的冷漠与虚伪,精神上的迷惘、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纳入研究,随机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更加逐步加强对民生的建设和改善,与民生问题相关的经济伦理思想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第一人,他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