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的日益发展,人们发现翻译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得译者的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了有关学界的重视,为人们在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张爱玲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凭借她纯熟的双语写作能力和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为翻译实践事业贡献了很多力量。近年来,她的译者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而现存的对张爱玲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并不全面。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双语作家,张爱玲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旨在尝试性研究张爱玲的自译及译他(翻译他人的作品)两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根据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本文以张爱玲的自译《金锁记》及其《老人与海》翻译两个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与分析,试图对张爱玲的两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动性的客观限制)进行系统的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类翻译中的体现肯定存在有各自能、受动性的强弱差异,根据对自译及译他两类翻译的概念的理解,作者在论文的第二、三章分别对两个文本的翻译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论证实在张爱玲的自译《金锁记》中其译者主体性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较强,而在她翻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其译者主体性表现出来的受动性较强。
本文主体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译者主体性理论的概述,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一些相关要点及其能动性、受动性(能动性的客观限制),并且分别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自译和译他两类翻译中的体现,从而引出张爱玲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第二章以张爱玲的《金锁记》翻译为例,详细分析其译者主体性在自译中的表现。在这一章,着重阐释了张爱玲的巨大能动性,包括她在选择文本,以及对待声音词和称呼语的翻译策略。同时也提到了受到读者需求以及原文本句法模式两方面客观条件影响的受动性。第三章则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分析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他人作品中的表现。在这一章张爱玲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受动性上,包括受到赞助人、原文句法模式以及目标读者的客观限制,而其能动性则主要表现在她对原文的女性主义理解以及女性化的用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