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及制度创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7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都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以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社会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主要特征的“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失衡,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此,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04年后至今,已连续下发了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一直没有取得长效和根本突破。因此,迫切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本文就是试图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探寻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和促进其供求关系协调发展的解决之道。本文以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等主要研究方法,按照“理论探讨——实证分析——政策设计”的研究路径,建立了农村公共产品基础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历史比较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国际比较分析——协调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制度创新的分析体系。循此逻辑思路,全文共分8章:第1章导论。首先就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简要论述,接着对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最后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结构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农村公共产品基础理论。本章首先阐述了公共产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了界定,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收益外溢性物品或服务的总称。它一般是个体农民所不愿提供或提供不了,但又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产品,是全体农村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然后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层次性、高依赖性和强地域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从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性、受益范围、存在形式及功能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第3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涵义,接着分析比较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市场供给、自愿供给及PPP供给等四种供给模式在决策机制、使用机制、筹资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需求、技术条件、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制度环境等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最后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以及城乡不公等诸多问题。第4章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涵义,接着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具有的差异性、叠加性和动态性等特性。然后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与生产方式、农民的理性预期、农民的社会特征及农村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摊等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因素,接着又论述了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并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存在的层次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和信息收集成本偏高等问题。最后在借鉴已有成果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排序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技术信息服务、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设施。第5章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分析。本章首先借鉴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理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进行分析,并得出对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启示。接着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形成机制及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经济人”行为与“自上而下”决策程序以及农民缺乏代表自身利益和表达自身需求的组织等,以期为协调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制度创新提供依据。第6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的历史比较分析。本章通过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家庭承包制时期和税费改革以后三个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的社会经济环境、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制度及生产与管理制度的特征,得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的比较反思:制度外为主的筹资制度使农民错推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自上而下”的决策制度使农民难以表达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以及政府投入不足使农民享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趋于下降。第7章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接着又分析了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最后从各国成功经验中总结出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的借鉴和启示: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和支出范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投资格局;重视农民的真实需求,让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决策;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第8章协调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制度创新。本章主要阐述了协调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制度创新策略:建立并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格局;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公共产品监督管理制度创新。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目前国内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且大多都是规范分析,对需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尝试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并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系统性、拓展性的分析探讨,为协调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制度创新奠定基础。2、完善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即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自愿供给和PPP供给四种供给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供给主体、决策机制、使用机制、筹资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分析比较,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都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为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应坚持政府供给为主,加强与市场供给、自愿供给以及PPP供给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供给模式的比较优势。3、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意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对当前有代表性的有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得出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技术信息服务、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设施。4、提出应以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并以此作为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一种合理的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本文在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注重从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的视角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以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5、在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明确提出当前及今后协调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重点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构建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格局,积极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决策制度以及管理监督制度创新。虽然本文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收获,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求问题的复杂性、相关数据难以获取性以及笔者的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比如,本文的定量分析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对协调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效益的比较量化分析;对我国的土地是否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没有做探讨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其他文献
本论文首先考察了5种重油包括轮古常渣(LGAR)、Du-84超稠油(Du-84)、孤岛减渣(GDVR)、大庆减渣(DQVR)和辽河减渣(LHVR)分别与内蒙褐煤、神华烟煤加氢共处理之间的适应性,考察
空间是构成游戏场景画面的基本视觉元素之一。本文从游戏场景画面中不同类型的空间表现形态入手,结合游戏场景设计实例,分析了营造游戏场景画面中不同空间表现形态的各种方法
目的:通过幼龄鼠与成龄鼠建立流感病毒(IV)感染动物模型对照实验研究以及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改变情况,探讨幼龄鼠与成龄鼠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在
中国数学——珠心算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艺术之一,也是珠心算教师(教练)的一项基本功。它虽然不同于备课,但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坏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应该怎样进行珠心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以其结构简单坚固、调速性能优良、容错性能强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当代电气传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电气传动系
近十年来,税收筹划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几乎所有纳税人都想运用这种活动为自身谋取最大的税收利益。但考察当前充斥市面的各种税收筹划手段,有些是指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多次出现,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地沟油"事件的曝光,再次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足。本文旨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安
米莱斯作为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试图恢复古代的纯朴画风的愿望热爱文学,把文学和戏剧情节用绘画表现出来,注重写生,注意观察自然的光线和色彩变化。米莱斯的画与其说是用画
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某些优良品质。总之,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
教师的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研究者对教师社会支持的研究关注度并没有随着对教师心理研究的关注度增加而增加,甚至可以将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