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腰5单纯峡部裂与腰5峡部裂性滑脱在45。斜位、矢状位X线上骨性参数的差异、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998年8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5峡部裂病人,从其中选取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龄43.82±11.01岁。所有患者均通过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获得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位、站立矢状位、左前斜位45°、右前斜位45°X线,腰椎三维重建CT,腰椎MRI。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有腰椎侧凸、腰椎压缩骨折、代谢性骨病、腰椎肿瘤、腰椎感染、脊柱隐裂、腰椎畸形、旋转以及接受过腰椎手术等因素,其中:L5单纯峡部裂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将其归为A组即L5峡部裂无滑脱组;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33例,男10例,女23例,将其归为B组即L5峡部裂性滑脱组。采用相机对2组患者的站立矢状位、45。双斜位X线片进行拍照,然后在计算机上利用Digimizer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在斜位X线片上测量L4椎体高度(h1)、L4下关节突距L5峡部垂直距离(d)、S1上关节突距L5峡部垂直距离(s)、L5峡部宽度(w);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L4椎体高度(h2)、L5/S1椎间隙高度(k)、腰椎前凸角(LLA)、骶骨倾斜角(SSA)、腰椎重力线指数及滑脱率,为消除不同放大率对d、s、w、k的影响,使其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选择在腰椎斜位及矢状位上显示均非常清晰的L4椎体的高度作为参照,做以下运算:d÷h1、s÷h1、w÷h1、k÷h2,所得结果为d/h1、s/h1,w/h1、k/h2,因为是经过除法运算所得,所有d/h1、s/h1、w/h1、k/h2均没有单位,但其大小可反应各测量参数相对于L4椎体高度的大小,对于各参数之间进行比较不受影响,从而使得不同放大率的X线片上各测量参数之间具有可比较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和B组在d/h1、s/h1、w/h1、k/h2、LLA、SSA、腰椎重力线指数及年龄上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5峡部裂无滑脱组患者年龄39.77±12.939岁,明显小于L5峡部裂性滑脱组患者年龄(46.52±8.7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5峡部裂无滑脱组患者d/h1、s/h1、k/h2均明显大于L5峡部裂性滑脱组患者(P<0.05);L5峡部裂无滑脱组患者腰椎重力线指数小于L5峡部裂性滑脱组患者(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d/h1与s/h1正相关,与LLA、滑脱率负相关;k/h2与腰椎重力线指数、滑脱率及年龄负相关;LLA与SSA及腰椎重力线指数正相关;腰椎重力线指数与LLA. SSA及滑脱率正相关;滑脱率与年龄、腰椎重力线指数正相关,与L5/S1椎间隙高度、d/h1和s/h1负相关。以上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斜位、矢状位骨性参数的研究对明确腰椎峡部裂进展的原因意义较大。相邻节段上下关节突对峡部应力、椎间盘退变、腰椎重力线指数增加可能是腰椎峡部裂进展为滑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