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德汉翻译中长复句的翻译策略 ——以《蒙古政权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为例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复句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德汉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德语中的长复句常常带有复杂的定语与状语结构,句子之间环环相扣,对译者的理解与翻译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不仅如此,译者在翻译德语的长复句时,往往在汉语中找不到一套直接对应的句式结构,这也构成了翻译的一大难点。本文选取了德国著名汉学家傅海波所著的《蒙古政权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一书中引言与第二章的部分内容作为试译和研究对象,举例分析了书中所涉及到的长复句结构,并试图给出可行的翻译策略。在总结历史事件、梳理发展脉络、提出个人的史论见解方面,书中的长复句结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译准、译好书中的长复句结构既是对译者的挑战,也是呈现出作者观点的关键步骤。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本书是研究长复句翻译策略的极佳选择。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所选书籍的基本内容、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框架结构。在理论基础这一章,重点介绍了德语的长复句、汉语的单句及复句结构,选取了汉语的思维连贯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总结了中外学者的相关理论,论证了从意义入手分析文本、从交际目的入手翻译篇章的重要性,最后结合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进行分析。在第三章举例分析中,笔者将所遇到的翻译问题按照翻译策略分为三大类:直接翻译、调换顺序、拆分句式。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翻译难点与翻译策略,指出了本文可以继续优化、探索的部分。本文旨在探讨长复句在历史文本之中的翻译策略。作为一种信息性文本,历史文本的交际目的就是清晰、准确地梳理历史史实,突出作者的史论与史观。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从德语出发,从语法层面分析句式结构。更需要从汉语出发,合理划分意义单位,同时灵活运用单句、复句结构,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他文献
中波关系从一开始就复杂而含糊不清。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者试图对两个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两国关系中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障碍,像世界强国总是试图让其盟友间保持紧密关系,并且不让他们对世界强国的对手奉行独立政策。在中国的全球倡议开始时——新丝绸之路——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论文《21世纪的中波关系——“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波兰共
学位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媒体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在国际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在危机事件的建构和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在其对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中存在歪曲事实、借疫情诋毁中国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期间涉及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在批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研究该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其基本要求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联合国总部讲话等多个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理念正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主张。作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阿联酋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2012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此关系
半岛电视台凭借其非西方的声音、国际化的视角与大胆独特的见解,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获得了不容小觑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范围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半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阿拉伯各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态度。本文由此出发,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半岛电视台网站对中美两国疫情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框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相关报道框架进行分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的译语作出的后续调整。自我修正是口译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口译策略。然而,汉英口译中自我修正的研究较其他语言对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第八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25名选手的交替传译语料,分析学生译员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自我修正的频率和次数,对比学生译员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本文采用的自我修正分类框架基于前人对一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作为迄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自1970年莫里森发表第一部小说至她逝世,她一共出版了 11部小说,每一部都获得读者与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外莫里森作品相关研究虽异彩纷呈,但从流散的角度阐释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流散作为新兴的批评工具直到近些年才被学界所引介和应用
中匈关系源远流长,但官方关系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两国形成了友好关系,其基础是相似的意识形态。中匈关系多年来保持稳定。从21世纪开始,这种关系进入了黄金时代。从那一段时间起,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后,中匈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开始认识到这个中东欧小国的重要性,它有可能成为中国加入欧盟的门户。2008-2009年经济危机后,匈牙利
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有限参与者”到“积极拥护者”,再到“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转变。在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将多边主义视为基本立场与核心原则,其内涵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以协商对话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目标,以遵守国际规范为实践路径,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为基本原则。作为非洲最大的多边区域合作机制,非盟在非洲一体化、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对外发出统一声音上扮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