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干志》为近代徽州大儒许承尧(1874——1946)所撰,成书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是一部辑录歙县西干地区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的乡镇志,全书共七卷,其稿本一直藏于安徽省博物馆,1992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将《西干志》收录入《乡镇志专辑》第27卷中,由此《西干志》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然而,目前《西干志》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西干志》的学者寥寥无几,学术成果也极为有限。本文以《西干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西干志》所蕴含的史学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许承尧的生平经历与学术概况,分析《西干志》的撰写缘由以及成书背景。许承尧作为徽州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才情卓著、著作颇丰,对故乡怀有深切的感情,对于收集徽州乡土文献有着极大的热情,许承尧深恐故乡文献佚失,于是在大量收集乡土文献的基础上,撰成此志,留待后世援引。第二章重点研究《西干志》的具体内容,深入分析《西干志》的体例、内容以及编纂特点。《西干志》与传统的地方志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一改传统地方志分门别类的体例模式,“用地为纲,傅文作目”,兼具地方志与文献汇编的优点,新颖独特。《西干志》下辖七卷,内容丰富,收录广博,较为完整地辑录了西干地区的文献与史料。许承尧在编纂《西干志》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遵从构想的编写原则,使《西干志》成为一部价值颇高、独树一帜的地方志。第三章侧重研究《西干志》的价值,探讨《西干志》的存史、补史、资政以及教化价值。首先,《西干志》收录了诸多徽州名家的文学作品,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徽州文献,同时还为政府的施政提供便利;其次,《西干志》通过辑录未备之作,补充了徽州地方志的空白;最后,《西干志》中丰富的文献可以为徽学研究提供更为新颖、完备的资料,使徽学研究朝纵深化方向发展。余论部分主要分析《西干志》的不足。《西干志》虽然具有较高价值,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是体例缺陷,《西干志》的体例结构还不够严谨;其次是内容缺陷,《西干志》的内容较为松散随意,没有贯穿全书的纲领,各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对于人物的介绍也明显不足;最后是功能缺陷,《西干志》的功用过于集中在存史和补史方面,在资政和教化方面则较为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