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5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对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作比较全面的研究。全文共五部分,前两部分全面介绍葛洪的生平、著述与思想;后三部分集中论述《抱朴子外篇》的成书过程、思想倾向及文学成就。 第一部分从葛洪所处的时代入手,在介绍其生平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葛洪的卒年及扶南之行。首先对影响较大的“八十一岁”说与“六十一岁”说进行详细辨析,认为东晋中期袁宏的“六十一岁”说最为可信,葛洪的卒年应在晋康帝建元元年或二年(公元343年或344年)。其次集中论证《道藏·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确系葛洪手笔,从而为扶南之行提供了内证,并将此行的时间确定在公元306年至310年之间。 第二部分全面介绍葛洪的著述与思想。经考证,著述中新增《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一篇及《外篇》佚文一则。在此基础上,从多元杂糅、愤世嫉俗、贵今应变等方面对葛洪的思想进行论述,重点论证了其从以儒为主向以道为主的转化过程。 第三部分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成书过程、撰写动机、思想倾向进行详细考辨。认为葛洪于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开始草创《外篇》,经十多年的努力,至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大体写定;他撰写《外篇》的主要目的在于留名、助教、资治;《外篇》的思想应以葛洪自叙为据,属儒家。 第四部分集中论述《抱朴子外篇》体现的文学思想。通过纵向、横向对比,从文德并重、今胜于古,注重文辞、切合世用、文贵丰赡等五个方面全面总结其文学思想,从而突出葛洪在由汉魏文论过渡到六朝文论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结合传统、时代、个性三方面的影响,系统分析《抱朴子外篇》的文学特征,认为作为成书于东晋建国之初的子论,《抱朴子外篇》不仅体现了传统子书析理精微的特点,而且创造性地运用骈文论事析理,表现了初步骈化的倾向。其风格是西晋“繁缛”文风的继续,并不体现东晋文的“平淡”风格。
其他文献
除了人们争相排队观看的《清明上河图》之外,事实上,本次展览中有许多佳作,都是中国书画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值得品读。《石渠宝笈》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
本文以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汉赋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汉代文学观念的演进过程为研究目的。 绪论部分简要阐明论文思路。在概括汉代文学观念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汉代文学
云间,明清两代为松江府附郭县。七子即陈子龙卧子(1608-1647)、  李雯舒章(1608-1647)、夏允彝彝仲(1596-1645)、杜麟征仁趾(1595-1633)、周立勋勒卣(1597-1639)、徐孚远闇公(15
高庆春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
为了提高铝合金板材轮毂的强度、刚度和外观质量,需对其轮缘进行卷边成形。轮缘部位的成形工艺因其高精度要求而变得复杂,且成形过程难于控制。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方法
该文分别从这两方面来剖析本世纪文学与政治二者曾经存在过的一些大致关系的内涵,以期能从中发现文学与政治之间关系问题的意义和内涵,并进而企图去寻求一些在当下社会对二者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自成宗派的学术巨人,引起后人的极大关注。有关他的研究著作可谓是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研究者对其在近代学术史上的研究成果和巨大贡献,进行了仔
本文选取汉唐经学史之名著皇侃《论语义疏》进行专题研究。文章着眼于皇侃之注释,从经籍注释学和汉语史语料学两个角度切入进行交叉的研究,试图将传统的训诂学和新兴的语料学结
该文分三个论述层次.第一层次,从道德、审美、宗教三个角度来分析奥斯威辛事件对文化尤其是对犹太文化的影响.阿多诺称: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可见,"奥斯威辛"事件之后,
基于动力显示有限元软件eta/Dynaform,对尾门内板的拉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拉深中破裂和起皱缺陷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仅通过改变拉深筋参数无法消除缺陷的原因。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