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轻(反)原子核与超核的产生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zheg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物质的产生及其特性研究一直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早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存在反物质的理论假设,1932年首先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按照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在最初的宇宙中正反粒子应当等量,但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空间中,充满了普通物质,而反物质却不知道在哪里?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一直是物理学领域的未解之谜。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利用探测器和加速器,希望能发现和制造出反物质。直到本世纪,在美国的RHIC实验室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成功产生了反氦原子核和反超氚原子核。高能碰撞实验可以创造类似于宇宙大爆炸后的微秒时间内的宇宙环境,期间能产生丰富的原子核和反原子核,这为我们研究反原子核和反超核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有关反物质研究的进展对我们认识物质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深入研究反物质,也是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反物质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高能碰撞实验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来研究处于极端环境下的原子核物质,特别是解禁相——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被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所预言。但是,由于加速器实验产生反物质的效率低、造价也非常昂贵。用模型模拟研究就成为反物质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一些描述高能强子-强子碰撞的模型包括事件发生器PYTHIA,EPOS和PHOJET,以及结合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计算描述硬过程以及现象学模型描述软过程组成。本论文引入部分子-强子级联模型——PACIAE和PYTHIA模型模拟不同质心能量的质子-质子碰撞事件,得到多粒子末态;接着运用动力学约束的相空间组合模型(DCPC)组合产生轻(反)原子核和(反)超核,以此来研究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轻反原子核和超核的产生及其特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反核物质产生的理论与实验,包括标准模型、量子色动力学(QCD)、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QCD相变等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基本理论,以及重离子碰撞物理。第二章介绍了反物质理论的提出和实验中反物质的发现。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P.A.M.Dirac)在解释狄拉克方程负能解的问题时正式引出正电子概念,预言了正负电子对的湮灭和产生,使人们认识到反物质的存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C.D.Anderson)在宇宙射线实验中发现了正电子——它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反粒子。随着加速器和探测器的进步,有科学家借助先进的现代加速器技术,通过大型对撞机在实验室制造反物质或者在宇宙中通过探测器或磁谱仪探测反物质的信号。1955年,塞格雷(E.G.Segre)和张伯伦(O.Chamberlain)等通过美国伯克利的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发现了反质子。1956年年底,考克等人发现了反中子。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反氘核,反氚核,反氦-3核在加速器实验中被相继发现。1965年,丁肇中参加的研究小组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的交互梯度质子同步加速器上成功地观测到反氘核。1971年苏联科学家在其国家高能物理实验室测量到了质量数为3的反物质原子核——反氦-3核信号。1995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LPHA实验第一次产生了最简单的反物质原子基态——反氢原子。1996年,美国的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7个反氢原子。1997年4月,美国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利用伽马射线探测卫星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它喷射出的反物质形成了一个高达2940光年的“反物质喷泉”。2000年9月18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实验室已经成功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状态的反氢原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出大批量的反物质。ALICE实验组也公布了在质心能量为7 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测量出了反氘核。科学家也尝试了合成反物质原子的系列研究。2010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成功捕捉了反氢原子,并维持其状态达172毫秒,一年之后,他们把维持状态时间提高到1000秒。科学家们想通过研究反氢原子能谱来检验CPT对称原理。通过对比正反氢原子的量子属性和精细结构,以及原子能谱的测量结果,若能发现任何差别,都将预示着全新的物理。同时,关于反氢原子引力的精确测量也是检验基本物理学规律的重要实验。同年,RHIC-STAR合作组在反物质探测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陈金辉、马余刚等与STAR的许长补等其他中、外方科学家紧密合作,在上亿次金原子核进行高能“对碰”的海量数据中寻找反物质超核的证据。最终,通过重构反氦-3核和π介子的不变质量谱,探测到第一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这些重大发现在核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反物质研究的热潮。反物质研究也将对深刻理解宇宙早期物质状态以及中子星等星体的构成提供帮助。接着第三章具体描述了本论文采用的高能碰撞的输运模型-部分子和强子级联模型(PYTHIA、PACIAE)与动力学约束的相空间组合模型(DCPC)。本论文将运用部分子-强子级联模型(PYTHIA、PACIAE)产生核-核碰撞事件数据,用动力学约束相空间组合模型(DCPC)组合产生正、反轻原子核与超核来研究反物质的产生特征及规律。PYTHIA模型是部分子-强子级联模型,包含了完整的部分子到强子的演化过程;PACIAE模型在基于PYTHIA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子再散射和强子再散射,它比PYTHIA模型更适合描述高能核-核(含pp)碰撞过程。DCPC组合模型,是从动力学原理出发加上动力学约束条件,将PYTHIA或PACIAE产生的多粒子末态作为输入,通过相空间积分计算高能碰撞中轻反核物质的产生。然后,在第四章中给出了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轻原子核和反原子核的产生及特性。首先,我们用PACIAE和PYTHIA模型产生末态强子的横动量谱与相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拟合,确定PACIAE和PYTHIA模型的参数;然后,分别模拟质心能量为(?)=0.9、2.76和7 TeV、赝快度范围为|η|<0.5、以及横动量范围为0<pT<8 GeV/c的4.0 × 109个质子-质子碰撞事件,产生末态强子;接着运用动力学约束的相空间组合模型(DCPC)组合产生轻(反)原子核(d、d、3He、3He)。以此来研究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轻反原子核的产生及其特性。我们预言了质心能量分别为0.90、2.76和7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轻(反)原子核d、d、3He、3He的产额、产额比和横动量分布。计算结果表明:d、d、3He、3He的产额存在明显的能量依赖性,即当碰撞能量增加时,产额显著增加;当产生的原子核的质量数A增加时,轻(反)核的产额急剧下降;不同能量下的横动量谱的分布形态相同;反粒子的产额都比正粒子小,这表明在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反物质的产生比正物质困难一些。但是在不同的碰撞能量下反粒子对正粒子产额的比值保持不变,表明在LHC能量下产生的核和反核具有相似的丰度。在第五章中给出了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超氚核和反超氚核的产生及特性。首先,我们用PACIAE和PYTHIA模型产生质心能量分别为0.9、2.76和7 TeV、赝快度范围为|η|<0.5、以及横动量范围为0<pT<8 GeV/c的4.0 × 109个质子-质子碰撞事件;接着运用动力学约束的相空间组合模型组合产生超氚核和反超氚核(Λ3H、Λ3H)。以此来研究高能质子-质子碰撞中超核的产生及其特性。我们预言了质心能量分别为0.90、2.76和7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超氚核和反超氚核Λ3H、Λ3H的产额、产额比和横动量分布。计算结果表明:Λ3H、Λ3H劳的产额存在明显的能量依赖性,即当碰撞能量增加时,产额显著增加;不同能量下的横动量谱的分布形态相同。其次,我们模拟计算了质子-质子碰撞中的奇异丰度因子S3=Λ3H/(3He×Λ/p),在三种不同碰撞能量下它们接近相等,大约在0.7~0.8范围内。我们用PACIAE+DCPC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部分结果与ALICE实验数据符合较好,其他的结果将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具有资源量大、分布广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战略资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相继在南海北部东沙、神狐、琼东南和西沙海槽4个海区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调查与研究工作,先后发现了 22个具明显BSR异常的天然气水合物区块,圈定了 6个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24个钻探目标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尤其是
S3凝析气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在构造上位于天山南部和亚喀拉断裂东段,主要产层为巴什基奇克组。该气藏自2007年开始开发,现平均日产油42.9吨,日产气8.9万方。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严重的非均质性、低能量和高含水率,气藏开发已进入减产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储层地质模型,进而指导气藏精细开发调整。本论文综合利用各项地质、测井、录井及测试数据,建立了研究区断层模型、地层模型以及属性
河口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枢纽,陆源物质通过河流汇聚到河口地区。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的改变,河流携带的金属元素在河口地区可能发生絮凝、沉降、络合、吸附/解吸附等一系列反应,导致输入海洋的水体无法完全保留其河水特征,从而为海洋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的估算造成一定的不确定性。全球众多河口由于地质和环境背景的差异,对同位素运移过程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获取不同河口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同位素
古湖平面的变化是了解过去湖相盆地演化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窥探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窗口。湖平面变化直接控制着湖相沉积的类型及分布,与石油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关系密切,理解陆相地层层序和古湖平面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由于陆相地层自旋回显著发育、沉积间断较多、沉积中心频繁迁移以及地层年代精度通常较低等因素,十万年至百万年尺度的湖平面定量重建一直缺乏可靠的方法。此次研究所利用的
软岩地层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随着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跨越河流、山区等桥梁基础软岩嵌岩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软岩特有的物理力学特征,软岩嵌岩桩体系,特别是桩-软岩界面力学性质与一般桩-土、桩-岩界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的桩基设计规范中,并未明确指出软岩嵌岩桩的设计标准,而是参照硬岩的设计标准,且不同类别规范对于软岩嵌岩桩设计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除此之外,由于高速铁路桩基础还需承担上部列车运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地球演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不仅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而且陆地和海洋的沉积系统都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海相沉积物最直观的特点是早三叠世早期浅水相错时相沉积的出现和深水相硅质岩消失而出现泥岩和泥质灰岩为代表的黑色岩系。这些沉积物的转变记录了海洋环境、大地构造等多方面的演化特征。华南地区是全球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发育最好的地区,本论文选择位于华南中扬子北缘同一断面不同古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和开发基地。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育有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等不同氧化蚀变类型,存在不同期次氧化流体和多期铀成矿作用,是研究流体期次、成矿环境变化和铀矿体改造、定位非常理想又难得的地区。该铀矿床红色古氧化带几乎被后期还原改造殆尽而表现为绿色古氧化带,仅以残留形式存在。铀矿体受新生代构造影响抬升至地表,并遭受剥蚀。次生氧化含氧含铀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应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关系到一系列环境,安全,资源浪费问题。矿物资源有限以及传统制造业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也促使人们对矿产可持续应用提出了需求。传统粘土矿物行业,主要使用传统方式如砌筑法、浇铸、碾压、压力机击实或夯实机夯实方法进行分层成形。在材料设计上,传统制造环节的材料配比根据经验无法实现精准的需求性能平衡,容易造成选材区域广而满足要
随着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沿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日益增多。在安徽沿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一种灰白色裂隙性黏土(简称“裂土”)边坡经历多次降雨-蒸发循环后发生大量边坡失稳,给高速公路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区内裂土在温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循环变化下,土体高度非线性行为使其开裂行为变得十分复杂,裂隙的萌生、扩展不仅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而且引起边坡渗流场变化,导致边坡稳定性显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专业领域的文本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趋势,如何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成为一个挑战。文本分类作为处理和组织大量文本数据的关键技术,在各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文本分类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深度学习等。其中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由于其简单、计算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问题。但是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的一个主要假设是在给定文档类变量的情况下属性变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