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曲病(U stilag inoid ea virens (Cke)Tak)在世界水稻主要产区均有发生与分布,也是我国主要稻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而黑龙江省内,1986年才于五常市首次发现,近年来已扩大蔓延到我省南部十余个县市,其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稻曲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稻曲病发生规律、危害损失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利用稻曲病菌菌核分离培养了稻曲病菌,经研究找出了稻曲病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适蔗糖浓度为2%—3%,最适温度为25℃,黑暗条件利于稻曲病菌生长。稻曲病粒浸出液能影响水稻种子的萌发,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随浓度升高,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加强。 2.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接种试验,初步明确了水稻孕穗期是稻曲病的侵染时期。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与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不同地块的小气候、品种的抗病性及肥料施用量有关。7、8月份降雨量多、日照时数少、相对湿度大、温度适中,稻曲病始病期早,发病严重,菌核产生量多。在施用一定磷肥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稻曲病发生加重。 3.对水稻稻曲病所致产量损失研究表明,水稻稻曲病每穗上形成的病粒数不等,随着每穗病粒数的增加,每穗实粒重下降、秕谷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产量损失率增高。每穗病粒数与秕谷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 4.不同水稻品种(系)稻曲病的发病程度不同,经两年田间试验,鉴定出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系)有牡粘3号、岛光、龙盾90—547、雪光、牡840、哈97—893、牡19、牡96—103、东9601、合江23、吉89—45、牡20、牡22、牡20—小、通系103、荔枝红、牡1894等。较为感病的品种有组培20、88—11、秋田2号、清锦Pi—a、哈35013、清香糯、哈92—53、势穗、丰锦Pia、势锦Pl—a等。 5.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明确了在水稻孕穗期,应用30%DT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公斤兑水750公斤喷施,防治稻曲病效果达90%以上,对水稻安全。应用田间打捞病残体这项农业措施也可以降低稻曲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