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曲病(U stilag inoid ea virens (Cke)Tak)在世界水稻主要产区均有发生与分布,也是我国主要稻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而黑龙江省内,1986年才于五常市首次发现,近年来已扩大蔓延到我省南部十余个县市,其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稻曲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稻曲病发生规律、危害损失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利用稻曲病菌菌核分离培养了稻曲病菌,经研究找出了稻曲病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适蔗糖浓度为2%—3%,最适温度为25℃,黑暗条件利于稻曲病菌生长。稻曲病粒浸出液能影响水稻种子的萌发,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随浓度升高,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加强。 2.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接种试验,初步明确了水稻孕穗期是稻曲病的侵染时期。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与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不同地块的小气候、品种的抗病性及肥料施用量有关。7、8月份降雨量多、日照时数少、相对湿度大、温度适中,稻曲病始病期早,发病严重,菌核产生量多。在施用一定磷肥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稻曲病发生加重。 3.对水稻稻曲病所致产量损失研究表明,水稻稻曲病每穗上形成的病粒数不等,随着每穗病粒数的增加,每穗实粒重下降、秕谷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产量损失率增高。每穗病粒数与秕谷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 4.不同水稻品种(系)稻曲病的发病程度不同,经两年田间试验,鉴定出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系)有牡粘3号、岛光、龙盾90—547、雪光、牡840、哈97—893、牡19、牡96—103、东9601、合江23、吉89—45、牡20、牡22、牡20—小、通系103、荔枝红、牡1894等。较为感病的品种有组培20、88—11、秋田2号、清锦Pi—a、哈35013、清香糯、哈92—53、势穗、丰锦Pia、势锦Pl—a等。 5.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明确了在水稻孕穗期,应用30%DT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公斤兑水750公斤喷施,防治稻曲病效果达90%以上,对水稻安全。应用田间打捞病残体这项农业措施也可以降低稻曲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哒嗪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农药、医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该文以1-取代苯基-4-哒嗪酮为母体,设计并合成了六大系列十七类共一百三十五个新型的哒嗪酮类化合物,
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油田水中Ba2+、Sr2+含量的新方法,优化了仪器的工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Ba2+和Sr2+浓度在1.0—100.0mg/L的范围内,谱线强度I与浓度C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线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病毒中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动物病毒中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和轮状病毒(Rotavirus)作为检测对象,对闽江福州段进行了水体病
扩展青霉PF898可产生一种具有重要工业生产价值的碱性脂肪酶,该产生菌是从中国土壤中分离并经多代的诱变育种选育的脂肪酶高产菌株.为阐明扩展青霉PF898碱性脂肪酶(PEL)的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该文首次在国内利用同源28S D rDNA和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对茧蜂科Braconidae内亚科及亚科群的类群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讨论了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和内茧蜂亚科R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
In this paper,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breeding japonica rice for super high yield in the northern China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in terms of breeding th
植物的系统诱导抗病性SAR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报道表明除草剂对植物抗病性的诱导具有较大的潜力。本研究以开发除草剂在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潜力和探索防治植物病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