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意识形态”是一个无比重要,但歧义迭出的概念,有各式各样的理解。每种理解都有一定的思想谱系,而每种谱系都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为此,就需要详细地考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这就是特拉西、拿破仑和黑格尔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和理解。特拉西将“意识形态”视为与迷信、谬误相对立的新科学——观念学,并对此倾注了浓厚的启蒙诉求;日益趋向保守和专制的拿破仑,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视为具有破坏作用的“空想”、“幻想”;黑格尔也认为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对意识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直观,为此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力求社会的、历史的把握意识发展的诸阶段,特别是他在有关教化与语言、语言与现实世界的颠倒的深刻分析,赋予了意识的否定性内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为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青年马克思曾多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首次使用是在《博士论文》中。这时期他对“意识形态”一词的理解完全是拿破仑式的,即意识形态就是幻想、空想。这就是“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的初始概念。同时,青年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基督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意识形态现象的初步认识。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决定国家和法的不是理性和自由,而是现实的利益。对基督教的批判,特别是《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基督教的批判,则揭示出宗教世界的颠倒根源于尘世的颠倒,宗教是这个颠倒的世界的理论表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才实现了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但是,他并没有为我们和盘托出意识形态的完整概念,他总是在不同的著作和不同的情境中,有针对性的使用“意识形态”一词。这给马克思身后的学者制造了很大的难题,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最常见的,就是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整体性打破,分裂为几个互不关联的概念。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许多人都遵循此道。从根本上说,这些人不是理论上的懒惰者,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缺乏理解。在马克思那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虽然分布于诸多的著作中,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从而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意识形态”也具有逻辑统一性。有的人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当作一个哲学概念来把握,这样意识形态的概念就仿佛充满形而上学性。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旧哲学,而是历史科学。它的每个重要范畴都对应于一定的历史关系,也对应一定历史现象的存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意识形态”被指认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历史现象,它有着客观的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和存在形式。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完整性揭示,也就必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为依据。同时,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剖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过程,同样也是对意识形态概念所包括的各个要素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的过程,两者是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