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副热带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变化是地球气候系统在太阳辐射影响下最基础的变化周期之一。受不均匀地形、植被和海陆分布的强迫作用,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降水日变化受局地下垫面强迫和大气环流的综合影响,涉及到复杂的云、雨形成和演变过程,对地球系统水循环和能量循环以及人类日常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开展降水日变化研究,是掌握降水演变规律,改进数值模式和提高气象预测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对比分析中国副热带地区台站观测降水与TRMM3842和2A25产品间的降水日变化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我国副热带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区域特点以及层状云降水和对流降水日变化差异,重点研究了夏季风雨带降水的日变化特点和季节内演变,归纳给出中国副热带地区降水日变化峰值时间分布的整体结构和鲜明的区域特征,以此建立了一个用于检验气候模式模拟降水日变化的评估标准,并依据NCAR和BCC大气环流模式,开展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该区域降水日变化的能力评估。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不同资料揭示的中国副热带地区降水日变化差异明显。在青藏高原地区,两套卫星数据均显示出一致的午后降水峰值,而国家级常规台站降水则为一致的午夜峰值。对比色齐拉山不同位置加密观测站的降水日变化的结果表明,TRMM3B42数据与色齐拉山的山坡站特征一致;而常规台站与山谷站一致。从而可知,通常位于山谷的常规台站观测降水不能反映高原降水的全貌。中西部地区的夜间降水峰值在三套降水资料中表现出相对较好的一致性。中东部地区,台站和2A25数据的降水量和频次表现出清晨、午后双峰并存的特征,但3B42降水仅存在下午的降水峰值。研究表明,3B42高估下午弱降水,而低估清晨弱降水。3B42对降水的误测可能与不同时段降水系统的云微物理特性不同有关,特别是与冰相粒子的含量不同有关。东海地区,两套卫星数据以及个别海岛站的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均显示出清晨峰值。   2.对流和层状云降水日变化差异显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总降水量以层状云降水为主,且西南地区层状云降水比例最大。相对于对流降水,层状云降水发生频次高,但强度小,雨项高度低。降水日变化特征与降水的类型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西南地区,层状云降水的近地表降水率和雨顶高度出现在午夜至清晨,而在东南地区则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在整个南方地区,对流降水的近地表降水率和雨项高度的峰值时间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仅在四川盆地等局部地区存在午夜至清晨的降水峰值。对于持续性降水事件,无论对流降水还是层状云降水,峰值时间出现在午夜至清晨的区域均较总降水增多,特别是持续性对流降水;而短时降水中,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傍晚的区域显著增多,特别是短时层状云降水。但在四川盆地或华南沿海的局部地区,无论是层状云降水还是对流降水,无论是短时降水还是持续性降水,降水的峰值时间均出现在夜间或午后。   3.夏季风雨带降水在清晨最强。我国东部夏季风雨带降水主要由持续性降水贡献,持续性降水经历与季风雨带同步的北进和南退的季节内演变。季风雨带降水主要表现为清晨峰值,且清晨降水量的增大,通常由清晨降水频次的增多和清晨降水强度的增强共同贡献;而下午降水峰值则多出现在季风雨带的南北两侧。将整个夏季分为季风活跃期和中断期可以发现:季风活跃期,东部南北各区域降水均由持续性降水主导,并显示清晨的降水峰值;而在季风中断期,各个区域降水主要表现为下午峰值为主的短时降水。季风降水在活跃期和中断期的不同日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该区域整个夏季平均的下午、清晨双峰并存的特点。   4.中国副热带地区降水日变化的整体特征鲜明。综合分析表明,高原地区,降水峰值出现在下午和午夜;中西部地区,降水表现出夜间降水峰值,且自西向东峰值位相存在自午夜至清晨的滞后;中东部地区,降水量为清晨和午后双峰并存;东海地区,降水为显著的清晨峰值;海岸线附近,降水日变化位相不存在热带海区的传播特征。中国副热带地区的降水日变化特征与该区域独特的地形以及下垫面强迫有关,与大尺度的“山谷风”和“海陆风”相对应。北美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峰值位相同样表现出显著的自西向东滞后特征,但与我国副热带地区不同的是,美国东部以午后降水为主导,而非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环流的影响下降水的清晨、午后双峰并存。   5.大气环流模式中对流降水日变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CAM5高低分辨率试验均能再现青藏高原和中东部地区的下午降水主峰值以及东海上的清晨降水峰值,对自高原东部至中西部地区降水日变化位相的向东滞后特征也有一定的再现能力。但模式模拟降水日变化振幅普遍偏弱,难以再现中西部地区的夜间降水,陆地的下午降水峰值时间较观测提前。高分辨率版本的模拟结果较低分辨率版本存在一些改进,包括:降水日变化振幅增强,位相滞后信号增强,中东部地区的清晨降水增多。高低分辨率模式均对层状云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较好,这可能与模式可以成功再现再分析资料中低层环流场的日循环有关。模式中对流降水日变化与2A25观测结果差异较大。模式中对流降水受热力因子的强烈影响,在各个区域均与CAPE的日变化特征一致。但在中西部地区,观测中对流降水与大尺度强迫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模式不能模拟出中西部地区对流降水夜间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由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强化了大尺度过程的作用,BCCAM模式可以很好再现中西部地区的夜雨特征,并且该模式也可以较好地模拟出高原下游位相向东滞后现象。但模式中其他陆地区域亦显示出显著的夜间降水峰值,海陆差异不明显。所以,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大气环流模式对降水日变化模拟偏差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海峡西岸这一华东空气相对清洁排放相对较小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海峡西岸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物及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福建省会福州市2013年1月PM2.5污染过程以及闽南厦门
论文研究了青藏高原(简称高原)近地层与周围大气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高原季风对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指出传统高原季风指数(简称传统指数)在描述高原季风位置变化方面存在着局
近年来,水汽潜热释放对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影响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研究表明外围雨带的加热场能改变热带气旋的风场结构,使其强度和尺度发生变化.本文利用专用微波成像仪
植被分布特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变化也会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地表反照率、地表蒸发和地表温度等对气候产生影响。受全球变暖影响,青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各类信息传播极为活跃,并为当今形成了新的舆境。从形成的源头看,新舆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舆论部分,即由新闻媒体发布自采新闻或转发其他媒体的新
雷电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微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对雷电防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闪电微秒和亚微秒时间尺度的物理过程
她一直以为自己爱上他了。  大约是三个月前的事吧。  那是因为她收到他的一条短信。  他们刚认识,是朋友的朋友,一起喝茶时遇到的。讲究眼缘的她时常被朋友骂“靓仔主义者”,意思是看见英俊小生就动心。她才不理别人说什么,人生那么短,为什么要听这个那个的话?除了自己,谁会对你的快乐与悲伤负责?所以,她坚持“我行我素”的风格。  不挑好看男人看,难道要长年累月面对丑男人吗?她理直气壮地过自己要过的生活。 
期刊
The predict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DJF) monsoon (EAWM) index and South China winter rainfall,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outh Chi
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模式成功对2008年森拉克台风的双眼墙生成和眼墙替换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外围螺旋雨带的对流对双眼墙的形成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与对流活动相对
随着海洋运输、海上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海上船舶和油气田溢油事故等海洋污染事件已成为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在溢油漂移数值模拟和预测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