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模拟额颞经颧弓颞下入路并对切口和骨窗的设计做以改进,对所涉及的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此入路的适应症和手术注意事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10例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经双氧水、酒精浸泡处理后,解剖颈部血管,插管冲洗,灌注乳胶,模拟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面神经额颞支及颞浅动脉的走行位置关系,探讨避免损伤的方法;牵开皮瓣、离断颧弓、分离颞肌,探讨减少颞肌损伤的方法;去除骨瓣,测量接近中颅窝底和内侧距离的变化。模拟硬膜下入路,测量所见各神经血管结构数据。再模拟硬膜外入路,观察所见结构后磨除岩尖,测量岩尖周围各结构的位置关系,探讨磨除的注意事项。打开后颅窝硬膜观察所见结构,测量岩尖的磨除面积,并对左右两侧的数据做小样本配对t检验,以α=0.05做为检验水准,判断两侧岩尖磨除面积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颞浅动脉在颧弓上方(26.6±3.7)mm、耳屏前方(11.3±1.5)mm最终分为额支和顶支,面神经额颞支始终走行于颞浅动脉额支的额侧下方,最颞侧分支与颞浅动脉额支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0~13.2)mm。测量颧弓的最大去除长度为(29.5±3.3)mm,通过离断颧弓、牵开颞肌、磨除蝶骨大翼外侧骨质后,手术操作接近颅中窝内侧(17.8±2.7)mm,接近中颅窝底(14.5±2.3)mm。PCoA发自颈内动脉终段(C1)起始部的下外侧壁,沿脚间池向后内方走行,沿途发出许多穿支,其中结节丘脑动脉恒定出现,与之关系密切。测量PCoA长度为(13.8±3.5)mm,直径为(1.8±0.3)mm。动眼神经发自中脑前方的脚间池,穿过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向外上方斜行,在前床突后方(10.8±1.5)mm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其脑池段长度为(19.5±1.7)mm。滑车神经自中脑下丘下方发出后,绕中脑脚外侧,向前内方走行于小脑幕游离缘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在前床突后方(22.8±3.1)mm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测量Ⅲ、Ⅳ颅神经进入小脑幕游离缘处之间距离为(9.6±1.2)mm。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排列,滑车神经走行常有变异,由此形成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前内侧三角、前外侧三角,测量它们的面积为(35.8±7.1)mm~2、(60.7±11.5)mm~2、(37.5±9.4) mm~2、(29.3±8.5)mm~2,以滑车下三角面积最大,打开此三角可以暴露CS的后上腔、后下腔、内侧腔、ICA后垂直段、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的分支等。ICA岩骨水平部走行于GSPN下后方,测量其长度为(19.6±2.1)mm,直径为(4.3±0.5)mm,其后缘与岩骨嵴的距离为(10.3±0.9)mm,前缘与棘孔的垂直距离为(7.1±0.6)mm,膝部与GSPN裂孔距离为(6.4±1.2)mm。耳蜗位于内听道、膝状神经节、ICA岩骨部膝段所构成的三角内,同时也处于内听道前壁--GSPN裂孔两线外侧,表面骨质厚度为(6.2±0.8)mm,后缘距内听道口前壁(12.7±0.9)mm,内缘距三叉神经压迹(12.1±1.3)mm。内听道常位于弓状隆起与GSPN延长线所成夹角的平分线上,其内侧壁密质骨厚约(1.2±0.3)mm。接近内听道的岩尖最大磨除高度为(8.3±0.4)mm,岩尖中段最大磨除高度为(10.2±0.3)mm。三叉神经压迹内侧岩尖最大磨除深度为(4.1±0.2)mm。最大程度磨除岩尖部骨质后形成以内听道内口前壁、GSPN裂孔、破裂孔外后缘、岩斜裂为顶点的四边形区域,打开后颅窝硬膜和小脑幕可以显露桥脑腹外侧、小脑半球前上部、三叉神经根部、SCA、AICA及其分支等结构。测算岩尖的平均磨除面积为190.6mm~2。分别计算左右侧面积,左侧平均为204.5mm~2,而右侧为176.7mm~2,行配对t检验,t=15.799,P<0.05,可以认为岩尖的磨除面积左、右侧有差异,且左侧>右侧。结论:在颞浅动脉主干颞侧切开、暴露颧弓后端,于颞深筋膜浅、深层间逆行分离可保护面神经额颞支和颞浅动脉。经颞部的手术把颞浅动脉额支作为保护面神经额颞支的标志。锐性切开耳前颞肌,骨膜下逆行完整分离、颞上线打孔固定、避免过多烧灼可有效减轻颞肌术后萎缩。去除颧弓、牵开颞肌后手术操作接近中颅窝底和内侧,明显减轻对颞叶的牵拉。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时应该仔细辨认其周围穿支,尤其是结节丘脑动脉。从海绵窦外侧壁两层之间的间隙分离可以直视其外侧壁各三角结构,有助于计划手术入路。熟悉岩尖区的结构、把GSPN裂孔作为保护颈内动脉岩骨段和内耳结构的标志有助于减少磨除损伤,岩尖的磨除面积左侧大于右侧。颞下颧弓入路可适用于中颅窝底部及后部、海绵窦旁、中脑外侧、环池、骑跨中后颅窝型或局限于岩斜区的病变及P2段动脉瘤的手术,对于内听道下、后外方的病变不宜经此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