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近自然状态下的桃花溪九龙坡段为研究对象,从河流地貌形态、植物群落特性及水环境特征等研究内容出发,通过现场调研、样品采集、样地划分及实验室分析等方式获取水环境因子及植物基本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群落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构造水质差值模型用以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在冬季、春季及夏季三季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了自然河溪地貌形态异质性与植物群落类型变化规律间的关系及水环境因子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为使得实验更加方便,在依据河岸形态及植物群落类型在上中游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了包括近自然河段、渠道化河段及建成区河段3部分。通过三个季节的植物种类普查结果显示:研究区冬季、春季及夏季植物种类数量分别为68种,112种及82种(夏季研究区施工,植物调查不完整)。在群落相似性系数比较下,春夏季群落样点平均相似度为最高的75%。同时植物群落特征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群落种类数量上,也体现在了地貌异质性对植物群落生态特征的影响上,具体包括植物种类数量、植被覆盖率及根系距水距离等随着地貌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性,而植物均高无统计学差异。(2)选取河流水文因子及溶解氧作为河流地貌形态的分类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分类单一性原则,将研究区30个实验样点的河流地貌类型分为了深潭、浅滩、凹凸岸、跌水—深潭以及防洪堤等5种类型。由于水环境的复杂性,分类结果展示的不同河流地貌特征间是存在交叉重复的,如相似水环境特征下的地貌类型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河床形态特征。基于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以上用于聚类分析的水文因子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包括水深及流速在内的水文因子在地貌形态变化下所体现出的极显著差异性,证明依据包括水深、流速等水文因子进行河流地貌分类的方法是合理且可行的;而p H值及温度则可能是造成分类出现重叠的原因之一。同时春季河岸少量乔木及大量乔木对林下水温的影响基于无乔木遮挡水体温度的差值分别为-0.82℃及-1.70℃,;夏季温差分别是-0.23℃及-0.60℃;冬季温差分别为+0.07℃及+0.71℃,整体表象为春夏季降温,冬季保温。(3)借鉴过往研究成果及不足,结合水环境因子测定数据与地貌分类结果,基于水质差值模型的构建,研究了不同河流地貌对于水质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平均每个跌水地貌对于溶解氧含量的增加达到了4.322mg/L,因而跌水地貌是增加河流溶解氧的最佳地貌形态,浅滩紧随其后达到了+2.3874mg/L;深潭及凹凸岸依次为-0.2190mg/L及-0.7681mg/L。无论是浅滩、深潭,还是凹凸岸或跌水地貌,对于总磷及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都是极小的,影响程度均在水体原始含量值的10%以下。对于处于动态变化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言,不同地貌对水质变化带来的影响效果显然是存在的,但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研究并不能忽视植物对水质影响的根本作用。(4)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下的不同季节下河流水环境因子研究以及典型相关分析下的水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季节变化所带来的温度变化,是影响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其基于典型相关分析下对p H、溶解氧、氨氮及总磷的荷载量分别达到了0.991、0.629、0.740、0.486。此结果说明温度因子不仅是河流水质影响的主体因素,更在于它是河流季节性变化在本质上产生区别的关键变量,使得桃花溪在冬季更多发生水质上的变化,在春夏季更多引起的是水文上的变化。(5)所有研究结果极好得丰富了河流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完整性这一概念,在探索中小型河溪驳岸及河漫滩植被群落特征随地貌异质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生态作用的实验中,揭示了相似河溪的生态系统功能与规律并所展示其具有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山地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地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生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