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会引起无症状性进行性的双眼视觉损害,当有临床上视觉损害表现时,往往已出现明显的视野缺损。因POAG发病早,如不能早期诊断,会产生严重视野损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减缓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的丢失,减少失明的风险。目前评判青光眼性视神经功能损害的主要手段包括视野检查和视觉电生理检查,传统的视野检查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因检查手段繁琐,不适合筛查,限制了其应用。根据眼底神经节细胞刺激特点开发的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solated-check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ic-VEP),可选择性刺激不同神经节细胞,用于青光眼的筛查及分级。本研究主要探讨分离格栅VEP对青光眼的诊断效能,对青光眼分级诊断的应用,以及在高度近视青光眼应用中的优势。第一部分分离格栅VEP对青光眼的诊断效能目的:观察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对青光眼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的原发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34人68眼,入POAG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30 人60眼,入PACG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8人76眼,入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经眼科专科检查采集眼部临床数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T),眼底检查杯盘比(Cup-to-disc ratio,CDR)及视野检查(Mean defect,MD),同时行分离格栅VEP定性模式检查(ic-VEP),以信噪比(SNR)作为评价指标。ic-VEP检查于24小时后重复检查。分析ic-VEP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并通过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进行诊断效能分析。P<0.05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OAG组两次ic-VEP检查SNR值(0.62±0.20、0.64±0.16)小于对照组(1.67±0.24、1.64±0.36),PACG组两次ic-VEP检查SNR值(0.89±0.18、0.91±0.21)亦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POAG组两次ic-VEP检查灵敏度(83.87%、85.94%)、特异度(88.57%、87.32%)高,但PACG组两次ic-VEP检查灵敏度(74.07%、73.68%)、特异度(74.29%、76.06%)较低。PACG组两次检查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6,95%CI为0.6322-0.7342;0.7003,95%CI为0.6463-0.7456,诊断效能低;POAG组两次检查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3,95%CI为0.8322-0.9426:0.8668,95%CI为0.8263-0.926,诊断效能高。i:-VEP检查重复性分析中,POAG组两次ic-VEP检查的Kappa值为0.875,PACG组两次ic-VEP检查的Kappa值为0.863,重复性好。结论:ic-VEP检查对POAG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诊断效能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可作为POAG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但对于PACG的诊断效能低,不适宜作为其诊断的手段。第二部分分离格栅VEP在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分级诊断的应用目的:评价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8例113眼,根据视野分级分为视野缺损前青光眼组(PPG组),早期POAG组,中期POAG组,晚期POAG组。PPG组20人20眼,早期POAG组26人31眼,中期POAG组29人36眼,晚期POAG组受试者23人26眼,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40眼。所有受试者均经眼科专科检查采集眼部临床数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RNFLT),眼底检查杯盘比(CDR)及视野检查(MD及MS),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检查(GCC),分离格栅VEP定量模式检查(刺激对比度分别为8%,14%,22%,32%),分析不同对比度刺激下ic-VEP SNR与POA G结构性和功能性检查的相关性,及其对POAG分级诊断的作用,所得数据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PG组、早期POAG组、中期POAG组、晚期POAG组不同对比度(8%、14%、22%、32%)刺激下SNR值随着对比度刺激的增强,SNR值逐渐增大,各组对比度刺激SNR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PPG组,8%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早期POAG组,14%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中期POAG组,22%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晚期POAG组,32%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对照组,各对比度刺激SNR值与青光眼结构及功能检查无明显相关性:但SNR与视野MD的相关性较与中央10°范围MS值相关性低。早期POAG组,ic-VEP及视野分级的加权Kappa值为0.416;中期POAG组,ic-(?) VEP及视野分级的加权Kappa值为0.745:晚期POAG组,ic-VEP及视野分级的加权Kappa值为0.832。结论:不同分期POAG中,ic-VEP检查不同对比度刺激SNR与青光眼的结构及功能检查有存在一定相关性;在POAG分级诊断中,早期POAG中,ic-VEP与视野分级一致性差,在中期及晚期POAG中,ic-VEP与视野分级的一致性好。第三部分分离格栅VEP在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目的:观察分离格栅VEP检测指标与眼轴长、屈光度的相关性,与其在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的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8眼,入POAG组,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6例30眼,入]HM-POAG组,高度近视患者28例3211限,入HM组,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40眼。所有受试者均经眼科专科检查采集眼部临床数据:眼轴长度(A超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RNFLT),眼底检查杯盘比(CDR)及视野检查(MD及MS),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GC C)检查,并行眼轴长校正,分离格栅VEP定量模式检查(8%,14%,22%,32%)。分析不同对比度刺激下ic-VEP SNR与眼轴长、屈光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高度近视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HM-POAG组的不同对比度(8%、14%、22%、32%)刺激SNR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HM组不同对比度(8%、14%、22%、32%)刺激SNR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不同对比度刺激SNR值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HM组及HM-POAG组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 L值与眼轴长度及眼屈光度呈负相关,对照组及POAG组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值与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将HM组、HM-POAG组的ic-VEP不同对比度SNR与眼轴长校正后黄斑GCC厚度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ic-VEP检查诊断灵敏度(86.67%)、特异度(87.50%)高,假阳性率(12.50%)、假阴性率(13.33%)低,眼轴长校正后黄斑GCC厚度检查诊断灵敏度(96.67%)高、特异度(71.87%)高,假阳性率(28.21%)高。结论:ic-VEP检查SNR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ic-VEP在高度近视及高度近视青光眼诊断效能好,优于黄斑GCC厚度检查。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作者等从事了多年研究和开发的煤氧枪技术,已成功地用于5t电炉炼钢,并取得显著的节能增产效果。本文叙述了煤氧枪电炉助熔技术的工艺系统,并阐明了煤氧枪技术的推广意义和发
介绍了用户按负载变化规律将大容量用电设备躲过电力系统高峰负载而在低谷区运行的意义,耐火行业用电躲峰的可能性,躲峰节电的原理及其应用举例。合钢耐火材料厂将高峰期中的
从烟化炉的热平衡来看,烟化炉首先要采取在炉后烟道安装余热锅炉发电,把水套改为汽化冷却水套等一般炉窑节能措施,其次根据炉子有效热只有38%的情况,本文着重研究了烟化炉的冶
软沥青是近年来开发的以热沥青与脱晶蒽油均匀混配得到的一种新型液态燃料油。本文介绍了鞍钢开发的顶吹氧平炉燃用软沥青的试验研究。1991年1月至1992年2月在第一炼钢厂进行
目的:泪腺腺样囊性癌(lacrim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是泪腺最常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其发生率仅次于泪腺多形性腺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有高度恶性,早期难发现,易复发,嗜神
目的:近年来,内耳内淋巴显像技术发展迅速,这种检查的给药方法不仅可以局部给药,亦可通过静脉给药;各个研究机构报告了多种内耳内淋巴积水的评价标准。目前,关于内耳内淋巴显
针对以往流化床与埋入表面间乳化团传热模型的种种缺陷,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浮化团传热模型,模型引入乳化团近表面空隙率和热物性,均随其与相遇表面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