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内容,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对称的关系。然而在对成本性态的进一步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不对称的。Anderson等人在2003年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首次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即费用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孙铮和刘浩(2004)随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远高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的提出为学者们进行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因此,费用粘性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自费用粘性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由最初现象描述逐渐转向动因探索。主要包括调整成本动因、管理层乐观预期动因和管理层代理问题动因。但是总体来说,费用粘性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经济后果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代理问题是引发费用粘性的主要因素,而公司治理可以有效的缓解代理问题。因此,研究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的关系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管理层激励怎样影响费用粘性,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借助2015年初《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的实施,尝试探索“改革方案”的实施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12-2016年我国中央企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Anderson提出的对数模型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改革方案”的实施能够抑制中央企业的费用粘性;“改革方案”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受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的调节影响。这一探索有助于深入理解管理层激励设计对公司成本性态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改革方案”的实施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