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过程浓差极化行为特征与LIF-PIV可视化表征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浓差极化(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CP)是影响纳滤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增加截留在膜表面污染物质的浓度,提高膜阻渗透压、增加水分子传递阻力、降低截留率,进而加速膜污染的发生。本文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和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建立可原位表征纳滤膜表面浓差极化发展过程的方法,准确确定不同溶质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的特征参数与影响因素,为深入理解纳滤浓差极化过程与认知浓差极化机理及控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错流式过滤条件下研究了纳滤分离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过程浓差极化发生行为与特征。采用不同浓差极化模型,结合纳滤通量衰减曲线特征,对比分析了浓差极化稳定层传质系数、厚度、膜表面浓度与浓差极化稳定化时间等计算值,确定了利用非平衡热力学模型计算传质系数的方法。考察了膜孔径、溶质浓度、错流速度和跨膜压差等操作条件对膜通量衰减与浓差极化层中传质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纳滤过程中影响膜通量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初始浓度,而影响浓差极化特征的主要因素为错流速度。研究分析了不同进水基质下浓差极化层传质系数、稳定化时间与阻力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亲水性多糖类有机物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形成的浓差极化层传质系数(7.69~28.81×10-4 cm/s)显著低于相同操作条件下腐殖酸(humic acid,HA)类的(2.06~4.72×10-3 cm/s),海藻酸钠溶液会造成极化层内较大的溶质传递比阻。不仅如此,纳滤分离SA过程中,浓差极化稳定速率也较快,约20 min内稳定,主要原因是多糖类物质溶质分子间较大的作用力造成的。快速形成的高比阻浓差极化层可加速生成表面密实的凝胶层,促进膜污染的迅速发生。研究还表明浓差极化层比阻占膜污染总比阻的比例受溶质浓度、错流速度和跨膜压差的综合影响。在可视化错流式纳滤系统中,建立了LIF-PIV技术与研究方法,成功实现了溶质分离阶段纳滤表面浓差极化层的可视化表征。分别采用示踪粒子与荧光试剂对浓差极化层的速度场与浓度场进行可视化表征,进而准确确定过滤过程中浓差极化层的稳态浓度与厚度。结果表明纳滤分离HA过程中,浓差极化层稳定后的浓度为初始浓度的2~5倍,其厚度分布在15~30μm。提高错流速度可以缓解浓差极化层的形成,当进水浓度为10 mg/L,错流速度从0.83 cm/s增加到2.50 cm/s时,过滤前5 min沉积的浓度从11.94 mg/L下降到10.33 mg/L,稳定后的CP层内HA浓度从29.57 mg/L降低到25.40 mg/L,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水力剪切力和加剧的分子扩散造成的。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75岁。因脐周疼痛3d入院,不伴腹胀、发热、恶心、呕吐。在外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血性腹水,阑尾无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部分小肠段青紫淤血,急诊转入
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改革决策部署,回应当前刑事执法办案中的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机制,提
场景信息的感知、分析和理解是信息社会智能化发展和实现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复杂场景中运动行人的检测与跟踪是场景理解的重要内容,在机器人自主导航、自然人机交互、多媒体
辗转历经7次大修的个人所得税法终于尘埃落定,与前几次修法相比,2018年8月30日完成的第7次大修,以及在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各种配套政策,堪称“中国个税制度的一次根本性
现代煤炭企业井下安全生产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高度重视井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技术革新和管理革新两个环节入手,确保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
目的探讨足底滑膜肉瘤的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14年11月27例足底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R影像特征。结果 27例患者男13例,女14例;中位年龄38岁,共
2004年1月,上海汇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全新商务车款伊思坦纳将正式面世,加入中国商务车矩阵,作为上汽集团在商务车领域寄予厚望的战略车,汇众伊思坦纳也将启动一个全新的实用商务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对城市空间的规模、形态和结构都产生了影响,积累了巨大财富,但同时却忽视了弥散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和街巷空间中的文化重视及保护与
森林保护是生态环保的重要一环,病虫害的产生严重危害了森林的健康,对林业资源的破坏程度也呈增长趋势,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因此,应开展有效病虫害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