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过程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以物质空间生产为核心目标、空间改造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增量式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伴随社会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空间进入转型期,城市由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社会结构向带有市场经济特征的多元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全球化、劳动分工、地域特性、居民个体行为等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空间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异现象。空间隔离、社会排斥等城市社会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与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作为重庆市唯一完全城市化的行政辖区,渝中区率先面临存量城市功能调整与空间重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渝中区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化龙桥新天地及其安置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过程视角观察该地区的空间变化与社会变迁,考察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各自的发展轨迹和动力机制,并运用定量方法对社区融合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求规划与政策策略。本文针对研究问题,界定核心概念,建立研究框架,并梳理国内外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的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中空间分异缺乏对社会后果的关注以及地方实证的必要性,社会融合多集中关注外来移民融合而少有对城市内生融合的研究。进入实证研究层面,首先从空间过程视角,剖析政府与开发商二者动力机制,解读政府从项目到区域的思维转变,开发商普通开发模式与社区运营的不同空间结果,从而总结出片区存在三种空间分异现象:居住空间显性分异、基础设施隐性分异、空间分异的阶层演替。其次从社会过程视角,建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方法获取基础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两个社区的社会融合度进行评价和比较,总结出四种社会融合的现象:不同居民个体属性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融合形式;社区内私有邻域社会融合;行政力量促使的社会融合;以及新天地特有外籍人士社会融合。基于上述两个不同视角,本文提出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两者之间存在正负效应。其中正效应表现在:多层次的空间类型提升社区异质性;多元功能提供更多种类的交流场所;空间边界强化居民社区认同。负效应则表现为:空间封闭成为社会融合的实体障碍;过度商业化的空间变成社会融合的心理门槛。最后从空间规划和公共政策两方面提出思考与对策:空间规划应该以更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为前提,倡导设立更合理更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则应建立和培育社区组织,引入社区规划师协助社区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认同感、和谐有序、包容共处的社区社会。
其他文献
为减小X65管线钢板控制冷却后的残余应力和翘曲,通过开发线性混合热膨胀模型、拓展Avrami相变动力学模型和应用Leblond的相变诱发塑性(TRIP)模型建立了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考虑了
针对石材矿勘探和开发中存在的矿体边界确定、石材完整性判别等实际难题,首次将高密度电法技术引入到石材矿探测中,在新疆哈密黄山南黑冰花型石材矿开展了探测研究。通过改造
大多数心电监护仪由心电信号输入、显示器、记录器/报警装置及其他辅助装置等组成。心电监护是指通过体表电极连续的记录心脏收缩中心电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早期发现、了解危重患
目的 测定卡维地洛(carvedilol)志愿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并与国外标准品地拉特润(dilatrend)对照,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0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年龄(39±9)岁,随机
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一种错觉;普利高津则说,确定性是一种错觉。而文章认为,均衡也是一种错觉:集体选择的结果存在内生的不确定性。基于个体战略行动的多样性,文章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对
文章利用1970-2004年的相关数据,度量了东亚13个经济体的消费风险分担的程度以及东亚地区在实现完全风险分担后带来的潜在福利收益。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区域资本市场在平滑GDP冲
诠释了知识工程(KBE)概念,并对KBE系统的推进过程进行了探讨.采用模糊推理策略完成了知识库的创建,以Unigraphics为平台基于知识熔接(KF)技术开发了基于KBE的刻楦机结构设计系统.综合
期刊
介绍了虚拟参考站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优势,并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VRS技术的GPS接收系统.该系统由单片机、AC12 GPS模块、GSM模块、键盘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U盘存储模块等组成,可接收以GSM方式发送的GPS差分信息,并对差分后的位置数据进行存储和显示.试验表明:设计研发的系统工作稳定,采用VRS差分后定位精度达到1.25 m(95%),能满足精细农作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农田信息采集、面
针对当前机械工程类专业基础课中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了学练结合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对机械设计基础课进行了小范围试点实践。根据实践结果研究分析,对该类课程采取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