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常态,尤其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国家的战略重点开始转为协同发展战略,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我国第三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要素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区域金融的协同发展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和金融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三地政府已经在积极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和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金融实务部门也已经开展合作项目、支持产业转移等带来的新的金融需求。但三地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受制于行政区划壁垒、发展不平衡和缺少协调机制,面临着金融资源分布和配置失衡、金融发展梯度差距大、金融竞争大于合作、金融多中心化倾向等问题,难以实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放眼国内外的金融协同发展,欧盟的金融一体化可以说是金融协同发展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案例,其单一货币的启动、支持一体化法案的颁布、超主权的金融监管及各金融市场的统一等都为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提供了借鉴。国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金融协同发展较早、协同程度较高的典范,两区域的金融协同模式、运行机制、制度规范、金融机构合作等都值得京津冀区域学习和借鉴。同时,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问题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就金融协同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但京津冀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到底如何,三地金融协同发展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系统性测评体系,并通过实证检验了解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将有利于指导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实践,同时,在理论上,将系统论、协同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相结合,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金融相关理论。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从研究背景入手,提出了金融协同发展问题研究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框架,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金融协同发展和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就现有文献的研究不足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系统论、协同论、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及金融发展理论的梳理,为后续的评价指标选取、体系构建、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等部分提供理论指导。第四章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测评体系的构建,从系统论、协同论和金融发展理论出发,采用灰色关联-多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测评指标及各级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金融协同发展的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第五章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程度的实证检验,对京津、京冀、津冀两两之间的金融发展协同性以及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的总体协同性进行了检验。第六章为国外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分析了欧盟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欧盟金融一体化成功的经验。第七章为国内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以我国经济金融协同发展较早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为例,系统介绍了两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现状、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两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经验和不足。第八章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从系统论、协同论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从整体发展和协同发展两个层面上提出了京津冀进一步促进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九章为总结和展望,首先对论文进行了全面概括性的总结,其次提出了本论文在方法和内容上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加以展望。本论文利用2002-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京津冀金融发展协同度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三地两两之间的协同检验结果发现:(1)京津的灰色关联度系数最大,津冀次之,京冀最小;(2)金融总量指标京津的协同程度最高,京冀的协同程度最低;(3)金融结构指标津冀的协同程度最高,京冀的协同程度最低;(4)金融效率指标京津的协同程度最高,京冀的协同程度最低。而三地与区域整体的协同检验结果发现:(1)河北省与区域的金融协同程度最高,北京最低;(2)河北省金融总量指标与区域的金融协同程度最高,天津最低;(3)北京金融结构指标与区域的金融协同程度最高,河北省最低;(4)河北省金融效率指标与区域的金融协同程度最高,北京最低。京津冀区域金融的协同发展可以借鉴国外欧盟和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在金融机构合作、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监管一体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系统论和协同论出发,首先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要坚持整体发展原则,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其次京津冀区域三省市个体之间要坚持协同发展原则,促进资源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