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关联—绘画中线性与空间境域生成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线在空间中的透视、虚实以及形式描述,来研究绘画的境域。通过现象学的观看方式,对直观描述与构成线的研究,来论述线的重叠与在场的关联,呈现一种确定与不确定、绝对真实的场域,以此尝试在图像时代对绘画真实的切近。文章分为四个章。第一章“绘画中的线”,通过西方传统、现代和东方绘画艺术中的线,来描述绘画中的线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和对自然的摹仿;第二章“空间中的线”,通过线的透视、虚实和空间三小节来陈述线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第三章“境域中的线”,通过直观中的线、描述中的线和构成中的线,并联系具象表现画家相关作品来阐述纯粹直观中线的境域构成;第四章为“线的重叠与在场关联”,这一章通过确定-不确定-超确定、绝对真实和线的场域三部分,结合塞尚和贾科梅蒂的作品来论述线如何生成境域,并切近绘画的真实。王维在《山水诀》中提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画的根本还在于探寻生命的真实。视觉的真实,呈现的是无序、虚无和不确定性,而实有确信与恒定的是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图像时代与传统视觉观看之间的差异,是对自然直观体验的深刻揭示。画家通过对自然存在的无常变幻、错置的意象构筑与凝视的境域生成的描绘,用抽象线性对物象表相的剥离,观照遮蔽不可见的无序边界,探索视与线在场混沌中的延展和境域可预见性。画家以视线的关联与线痕构建境域,在消解中遇境奥衍与艰涩中苍构虚无。本文研究试图置身在场的真实和超然生命的体验,直观物象间的视觉关联,用枯墨渴笔构建心中丘壑,切近真实本源。
其他文献
现代反乌托邦主题文本多是描述发生在“未来”世界可能性的一种形式,它所描绘的是与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相反的令人恐惧的极端恶劣的假想社群或社会。反乌托邦叙事文本下的影视作品一般表达的是对当下现实的环境、政治、道德、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思考与担忧,大多具有强烈的讽刺、警醒意味。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后现代语境和后人类主义思想下,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反乌托邦意蕴,这些作品无论在叙事文本和
学位
镜子这一人们日常中常见的用品,在西方艺术中是常见的母题,并且早已在艺术创作的课题中成为重要象征物。纵观学术史,国内外尚有有关“镜子的历史”以及镜子之于艺术的关联的研究,但罕有以创作者结合个体对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尝试的先例。首先,笔者会根据时间线索梳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艺术中有关“镜子”概念之于艺术的思索,以及艺术空间与思潮脉络中指向空间关系及主客体的部分,对照西方经典绘画中反复出现的“镜
学位
“荒诞”起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以及社会状况的变故,而引发形而上的痛苦感受与无意义无希望的生命体验,它出现于二战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社会经历,人们经历战后的信仰崩塌、理想破灭,导致人们对生存价值与存在意义产生迷失的无力感,因此,“荒诞”成为现代人类面对生活困境解放的出口,是对世界理想幻灭的对抗。本文试以挪威艺术家拉斯·埃林和罗马尼亚艺术家艾德里安·格尼绘画作品中的“荒诞性”的情境为个案,研究绘画中的“荒诞
学位
从中国传统版画技法中的捺印开始,人们就开始在版画中尝试对并置图形的使用。初期,利用版模的灵活性,人们把佛像反复印刷并有规律地进行排列,例如八世纪的敦煌红色墨水捺印千佛图。随着时代的发展,并置图形在版画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并在版画创作方向上也逐渐展现出了它的价值。对并置图形的研究和运用也在情理之中。艺术家从创作的角度思考如何在版画中应用并置图形,这个过程的转变体现了他们在版画语言运用上卓越的创造性
学位
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的艺术形式。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前秦,历经一千多年各朝各代不断的修建与维护,为当今留下了各个时代独具风貌的壁画样式,既反映了佛教文化东传逐渐演变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朝各代文化不同的精神特质。这些瑰丽动人的壁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当之无愧的瑰宝,其艺术形式、艺术技法、表现题材、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敦煌北魏时期的254窟为研
学位
奥布里·比亚兹莱(1872—1898)是19世纪英国著名艺术家。作为英国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他常用激进的表现手法,怪诞、诡异与华美的画风来反映其时社会消极颓废和艳情冷漠的形态,以及19世纪末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焦虑与彷徨的心态。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弱化实用性来突出更多的装饰性。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大量极具表现力的线条与大相径庭的黑白色块,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颓废堕落、怪诞不经的插画作品以及艺术形象,通过一根根过分
学位
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作为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被公认为是最具墨西哥特色的标志性艺术家。他将表现派的艺术语言、现代版画的表现手法和墨西哥奥尔梅克艺术的象征手法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墨西哥本土民族特色的壁画风格。他的壁画作品常常运用浓郁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描绘扭曲的人物、建筑、火焰、机器怪物等,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与明显的象征性,给观者带来悲愤的感情体验。因此本文将研究角度,聚焦于奥罗斯科壁画艺
学位
本文以米莱斯和克里姆特的创作方法的比较为研究目的。研究的范围,即以米莱斯和克里姆特为中心,从时代背景到灵感来源,从写实到象征、从理念、材料、构图、技法等各个方面去分析两人的创作经验。艺术家个人的精神需求建立在复杂的背景、文化和社会的土壤上,因此有其独特性。但独特并不意味着没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选择了两个既相似又不同的艺术家——米莱斯和克里姆特,来研究他们在创作时不断变化的思维方式。另外,在比
学位
文章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新时代十年(2012—2022年)以来的舞蹈学研究方法论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与比较分析。十年来,我国舞蹈学研究方法论呈现以下特征。从研究队伍来看,研究群体和代表性学者有明显的舞蹈专业院校、专业研究机构集聚性,同时,部分综合院校和相关专业研究群体呈逐年上升之势,队伍逐渐多元。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体现为以舞蹈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建构,尤其体现为以舞蹈实践为中心
期刊
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与尤恩·乌格罗都是现代主义盛行浪潮下的逆流者,都以精确测量的创作方法贯穿起传统与当代的桥梁,都是以理性与制作感著称的艺术家。然而,洛佩兹创作的《安东尼奥与玛丽》《晚餐》与乌格罗创作的《夜景》这三幅作品却具有明显形象错位的痕迹,画面出现大面积位移与修改,这种表现区别于两位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是两位艺术家作品中的个例。这种“未完成的痕迹”实际上是画家与物理现实触碰的一手资料,通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