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Plantago major L.)植物修复氯氰菊酯污染土壤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但由于长期过分依赖农药,导致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往往因其持久性而积累土壤,继而可能进入食物链,产生更大的毒害问题。因此,实施有效且对环境安全的方法修复土壤的农药污染不仅有必要,也是社会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利用植物修复去除土壤污染物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受到人们青睐,已成为环境中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焦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氰菊酯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广泛的用于控制多种粮食、果蔬及经济作物上害虫,但由于其在土壤中的持久性而易于累积,目前已成为农业生产环境中土壤的一种重要污染物。车前子(Plantago major L.)的纤维根因其表面积大且吸收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植物修复能力,可用于修复农药污染土壤。
  本论文在研究利用车前子对氯氰菊酯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潜力基础上,首先着重研究了车前子与表面活性剂,即可溶性二氧化硅(SiO2)、Tween80、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液态腐殖酸(HA)的协同作用,评估了这些表面活性剂提高车前子对污染土壤中氯氰菊酯的利用率和吸收率。研究表明,车前子在添加SiO2的土壤中可显著减少土壤中氯氰菊酯含量,其植物根和叶中氯氰菊酯浓度显著增加。氯氰菊酯的半衰期(t1/2)在无菌土壤中最长为24.8天,仅用车前子处理土壤中为10.0天,而车前子协同SiO2改性的土壤中最短为6.4天。尽管离体批处理平衡测定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可有效的从土壤中消除氯氰菊酯,但温室试验添加SiO2的栽培土壤中,车前子去除氯氰菊酯的能力优于其他表面活性剂(p>0.05),与车前子协同提高氯氰菊酯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表面活性剂顺序为SiO2>HP-β-CD>HA>Tween80。因此,车前子协同SiO2是氯氰菊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有效方法。
  本论文还进一步研究了车前子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共同种植对氯氰菊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潜力,并比较测定了车前子与番茄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车前子从土壤吸收氯氰菊酯的效率明显优于番茄。氯氰菊酯处理车前子和番茄后的14天内SOD、POD和CA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同时,处理8天始,车前子和番茄根中H2O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
  本论文还应用华大自主研发的BGI-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车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鉴定了车前子不同部位中氯氰菊酯解毒代谢相关基因。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38806条独立基因(Unique sequences),平均长度1129bp,氯氰菊酯处理后共产生3717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8062个下调基因和19115个上调基因,其中107条细胞色素P450(Cyt 450)基因、43条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25条糖基转移酶(GTs)基因、113条ABC转运蛋白基因、21条多药和毒素外排(MATE)基因、11条寡肽转运蛋白(OPT)基因和3条金属硫蛋白(MT)基因明显上调。
  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利用车前子植物降解或植物转化修复“氯氰菊酯残留污染土壤”这一重要的环境问题,阐明车前子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是在氯氰菊酯胁迫下车前子中重要的代谢酶,即CytP450、GST、ABC转运蛋白、MATE、OPT和MT等表达量增加,代谢水平提高,将吸收的氯氰菊酯降解为毒性较小的化合物。本论文进一步证实使用表面活性剂SiO2、Tween80、HP-β-CD和HA,可提高车前子从土壤中吸收氯氰菊酯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应用车前子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累积污染的植物修复是一种有效、可行和经济的方法。此外,本论文中车前子对氯氰菊酯胁迫响应基因功能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植物修复氯氰菊酯污染土壤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也将有助于更好地设计用于农田栽培环境中农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工程系统。
其他文献
土壤侵蚀是现今社会将要面临的持续性自然灾害,是人们关心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吉林省是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产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产量。近年来,保护黑土资源已经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农耕区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手段,利用CSLE模型,对土壤侵蚀与防治效应进行分析。采用GIS分析方法和田间试验方法,探索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模
学位
磷(P)是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的缺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施用磷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磷素的不足,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对土壤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施入的磷肥大部分以无效态的形式固定于土壤,过量施磷会导致土壤磷污染。因此,合理施肥、因地制宜找出最佳施磷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东北春玉米区这个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以典型黑土作为供试土壤,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
学位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盐碱地改良,使其变为可靠的耕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农业废弃物的量也在骤增,这些农业残留物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是重要的资源。将农业废弃物还田,可以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利用有机物料对盐碱地进行培肥改良,既改良了盐碱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又解决了物料污染问题,循
我国大豆需求量大,种植结构矛盾突出,使得大豆生产能力下降,施入外源有机物料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关键。目前关于长期定位有机培肥对连作大豆的有机碳库特征研究较少,为探明长期连续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固碳及有机培肥的影响,本试验于2010年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选取植物残体和腐熟畜禽粪便两大类有机物料,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秸秆(CS)、树叶(LE)、牧草(GR),鸡粪(ChM)、牛粪(CM)、
学位
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是应用较早的一种硝化抑制剂,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的淋失,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但由于CP存在易挥发、易光解,特别是应用于高有机质的土壤时,易被土壤有机质吸附而降低有效性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开发新剂型的方式提高CP有效性。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CP在高有机质含量黑土上有效性降低的机理,探索了通过制备CP新剂
作为吉林省西部耕地主要土壤类型,黑钙土潜在肥力高,抵御干旱能力弱,覆膜滴灌是开发其农田生产潜力的最佳途径,为使黑钙土达到增碳培肥效果,优质有机物料投入必不可少。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于土壤培肥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有机物料缺乏的黑钙土区寻求最适宜培肥的物料种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黑钙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固化秸秆颗粒(Ps)、玉米秸秆粉末(Pr)、腐熟羊粪(M)和黄腐酸(BFA)为供试有机物料种类,采
学位
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它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结构与平衡,而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污染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所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和酸沉降已严重的破坏了地区的生态平衡.该文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周围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S和重金属Cd、Pb、Cu、Zn五种污染元素的含量、污染状况;有效S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重金属Cd、Pb、Cu、Zn五种形态分布
化学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安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微生物中发现高活性的农药活性物质和先导是新农药创制的关键。链霉菌135菌株(Streptomycessp.135)是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青藏高原地区分离的一株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生防菌,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开发为生防制剂的潜力,但其生防机理还不明确。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被认为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和主要的非谷物作物。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致的晚疫病是世界上毁灭性的马铃薯病害,威胁马铃薯的可持续生产。利用品种抗病基因(R)是晚疫病防控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抗病资源较少,并且致病疫霉菌的毒性变异能力强,导致品种抗病性的丧失问题突出,使得晚疫病防控高度依赖杀菌剂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了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条锈菌致病性频繁变异,导致品种抗锈性不断“丧失”,常常引发病害流行,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开展小麦抗条锈机理研究,寻找条锈病可持续控制新策略,对条锈病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WRKY作为一类超级家族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抵御病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参与小麦抗条锈病过程的关键WRKY转录因子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并不明确。由于小麦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