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孝道思想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子是孔门著名的弟子,他是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结合自己的孝道实践,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写作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曾子孝道研究的选题意义、曾子孝道研究可依据的重要资料,并对以往曾子孝道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在先秦儒学史上,曾子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成为联结孔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曾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思孟学派,而且发展出乐正子春学派,而后者与儒家孝论经典《孝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以1949年、1980年为界,将国内学术界关于曾子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论著。从重要性与可靠性上看,《大戴礼记·曾子十篇》源于古书曾子,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证明《曾子十篇》是真实而集中地反映曾子孝道思想的核心资料。
   第二部分总结曾子以前孝的发展演变。殷商时期是孝观念的形成时期,这时的孝主要是对天祖崇拜意义上的孝。西周时期的孝观念在继承殷商孝观念基础上,又发展出宗法、伦理意义上的孝观念。孝的对象十分广泛,且对宗族之祖的孝重于父母之孝。春秋时期,孝养父母观念得到普及,个体小家庭大量出现,父权地位提升,父子关系突出。祭祖的宗教意义让位于政治、伦理意义。到了孔子,他认为孝源于人内心,是仁的体现,把孝由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人内心的要求。还把西周宗法之孝转为家庭伦理的孝,并扩展到社会伦理,并认为祭祀之孝起到教化的作用。
   第三部分通过对曾子里籍、生平韵考述来看曾子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曾子的生平对曾子孝道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曾子生活的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不仅给政治制度带来了冲击,促使世袭制度发生动摇、新的选官制度形成以及后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而且对于当时社会上孝养父母的观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曾子所处时代对其孝道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四部分全面论述了曾子孝道思想创新之处。曾子将孝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以“身为亲之体”为孝道根源与依据,突出了孝道思想的新意,重视生命的延续、兼顾()神的层面,讲求终身之孝,并把孝扩大到社会层面,提升到大经大法的地位,将孝区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
   最后,文章论述了曾子孝道理论对儒家孝道经典《孝经》的影响。我们通过《大戴礼记》与《孝经》两者内容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比较,说明了一方面,它们内容存在一致性,《孝经》中字句更加精炼,表明《孝经》是对《曾子十篇》相关内容的总结、提炼,两者存在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而两文献内容存在差异性,则表明《孝经》是从《曾子十篇》中发展而来的。
  
其他文献
纂修《四库全书》作为清乾隆帝执政期间的重点文化工程,备受清乾隆政府重视。但《四库全书》所搜书目均是经过清政府“筛选”而来,清朝馆臣在撰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悉数剔除了不符合清朝统治利益的书籍。《通鉴纲目续编》作为《四库全书》中的一种,也在重新修葺之列。《通鉴纲目续编》因曾得清圣祖仁皇帝亲自评判和审核,故又名《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清朝馆臣在修缮《通鉴纲目续编》过程中将不符合清朝统治者利益的民族思想与异
谭嗣同出生于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乃晚清“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节点上,怀揣救亡图存的使命,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学和西学的交汇中,构建救国救民的理论,最终以“民权”的形式表达出来。他的民权观既反映出维新派人士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又体现出超越维新派人士认识水平的思想精华。本文以谭嗣同的民权观为视角,窥探传统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化转型时期,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以救国为目
学位
罗马公民权是定义罗马人的主要方式。罗马从意大利北部拉丁姆的蕞尔小城发展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一定程度来说,是以不断扩大公民集体实现的。“授予罗马公民权”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推动罗马向外扩张不断取得成功。授予公民权政策在罗马的建城传说的历史写作中表现出来,并且深刻体现在罗马公民权政策的三次大规模实践上。授予公民权最先运用在拉丁人身上,通过授予拉丁同盟城市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以及殖民地,罗马公民权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始终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难题——劳动力短缺。出于军事动员和战时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以及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德国不得不将外籍劳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劳动力资源。被纳粹征服的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沦为了德国的劳动力储备库。由于纳粹在战前并未制定缜密的征用外籍劳工的计划,战争初期只是将外籍劳工作为暂时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应急之举,因此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并无一贯演进的外籍劳工政
学位
机械制造业是指专门生产“军需民用”之机器的工业部门,是战争国家进行战斗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惨痛的灾难,但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对中国的机器制造业而言,抗日战争同样是其早期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出于抗战建国需要,机械工业成为大后方国民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在国家主导下取得巨大的成就,为以后中国工业化的长期发展埋
八十年代以来,党外运动席卷全岛,反对力量向国民党权威统治发起猛烈进攻,推动台湾社会在短期内突破政治禁忌,进入政治转型时期。党外杂志在党外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党外运动发展相始终,是党外人士宣传政治诉求和进行群众动员的主要媒介,民进党成立后仍然十分重视发挥杂志的作用。学界对党外政论杂志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台湾新文化》创刊于民进党成立之际,是为数不多的从文化层面传达政治诉求的文化刊物。杂志与民进党
学位
《来青园全集》是明末清初汉阳名士张三异的个人诗文集,本文主要采取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来青园全集》进行研究。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张三异的学术思想以及《来青园全集》的文献价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张三异的生平、交游及其着述;第二部分,对《来青园全集》收录的文章进行分类研究,然後考证其版本;第三部分,试从经学、史学和文学三个方面探究《来青园全集》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第四
在宋代,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一些儒者出于儒家立场,不断对老子思想进行批评。宋儒的非老思想,对宋代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思想史与学术史、文献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政治史与社会史的视角,具体分析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儒者对老子思想的种种批评,以及当时不同身份的其他解《老》人士对这些批评的回应,籍此揭示影响宋代老学发展的因素,反思宋儒对老子思想的偏见与批评,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深层关系。
学位
宪友会是清末立宪运动中组党活动的结果,它的成立时间虽短,但其酝酿时间却很长,几乎贯穿了整个立宪运动时期。宪友会的成立对于聚合全国立宪派的联系,加强各省立宪人士的团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宪友会的成立推动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的步伐,影响了民初政党的建设。本文主要是对宪友会作一个完整性的研究,将宪友会的发展放到清末立宪运动的大潮中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清末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并探索清末民初中
学位
本论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案例,希望对于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史,尤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于深刻、理性、力求真实的认识这一段历史有所裨益。  1900年,由日本外务省资助,日本东亚同文会在中国南京创设东亚同文书院,旋即因为义和团运动迁往上海,后升格为东亚同文书院大学,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东亚同文书院作为两个间谍机构之一被勒令关闭,部分教师回到日本,在爱知县丰桥市创立爱知大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