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在文学方面,璀璨的古典文学首屈一指,堪称中国文学的代名词,尤其吸引汉学家和外国读者的注意。而在中国古典文学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评论指出,中国古代的《诗经》可以和与其同时代的古希腊《荷马史诗》相比肩。《诗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对于《诗经》之翻译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复译和传播;而且有益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法国是最早介绍这部中国典籍的西方国家。《诗经》在法国的翻译和研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20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选取《诗经》中的50首诗,使用法语将之译成韵体诗。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他不仅积极投身翻译实践,更在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理论“三美”论颇具影响力。作为“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许渊冲享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盛誉,其翻译作品和翻译理论在中国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本论文选取许渊冲的法译《诗经》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围绕许渊冲的《诗经》翻译及其翻译理论对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探讨。例如在“三美”论的指导下,译者采用了何种翻译方法或者翻译策略?产生了何种效果?译者是否在译诗中成功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译者有没有实现翻译的目的?如何对“三美”论进行评价?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本文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译诗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许渊冲的译诗理论在其法译《诗经》里的实践情况。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我们将多角度对《诗经》进行介绍,着眼于其成书时间、诗歌采集、编纂整理、版本流传、内容分类、艺术特色、综合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并对法国《诗经》翻译和研究的书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爬梳,介绍了从17世纪开始的《诗经》篇章翻译到20世纪的深入研究状况。第二章首先介绍译者许渊冲,突出其主要的生活、学习经历为其从事文学翻译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底蕴和语言功底;再次介绍许渊冲主要的翻译理论,包括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具体阐述各项含义。第三章着眼于《诗经》意美的传达,分别从意象、意义、修辞手法的翻译等三个角度切入,看译者是否运用又是如何运用“三化”法对原诗进行翻译转化,或者在原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通过具体分析,分别指出各个译例翻译的成败之处,比如,使用浅化法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传达不出原诗的意美;译者发挥再创作能力,创造性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向读者传达原诗的意境之美等等。第四章关注《诗经》音美的传达,分别体现在押韵、节奏划分、各种重复现象的翻译等三个方面。通过列举具体译例,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在传达原诗音美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他用类似于法语诗歌的韵式和节奏来翻译《诗经》,并在不损害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努力再现《诗经》特有的重复之美。最后一章从形美传达的角度对许渊冲法译《诗经》里的译诗进行评判。主要分析译诗与原诗在诗节、诗行、音节数目等方面的对映情况以及译诗对原诗重章叠唱之美的再现。通过分析发现,《诗经》的形美相对意美和音美更容易传达,许渊冲在译诗中基本体现了原诗的形美。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许渊冲的“三美”论堪称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的里程碑,它注重从意、音、形三个方面传达原诗之美,在“诗不可译”的话语背景下,为译诗人指明了方向,鼓励译者积极尝试,最大程度上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三美”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有时也会陷于理想化,因为我们往往受制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客观困难而在三美传达过程中顾此失彼。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许渊冲的法译《诗经》有精妙成功之处,亦有力有未逮、不尽人意之时。因此,“三美”论对于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尚存值得商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