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确定该旗北部的那仁宝拉格苏木阿拉坦陶高图嘎查的一个固定牧户浩特定居点草场为测试取样分析区,以定居浩特为单位从2003年至2010年之间分别三次取样测试资料为基础,纵向研究草场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和轮牧方式。被测试浩特一般分为夏秋季和冬春季草场的轮牧方式,对应取样分析区也分两季放牧方式的草场,分析群落植物种类多样性、草场群落总优势度、高度、密度、盖度、频度的变化说明草群的特征变化,探讨了两季草场的近十年以来的草原群落动态变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草场,夏秋季草场中2003年均有猪毛菜等一年生退化特色的植物种类占优势;2007年羊草为优势植物,一年生植物优势度减少很多;2010年普遍出现了丛生禾草和根茎型禾草的克氏针茅、羊草,同时它们的优势度增多,草场呈现了好转现象。冬春季草场相对于夏季草场多年生禾草植物群落植物优势度相对较高,这与夏季草场对牲畜的采食和践踏有关。两季草场的内部差距主要与利用途径和季节有关,相对夏秋季草场的草群质量明显不如冬春季草场,由于所调查的季节对冬季草场进行禁牧,因此冬季草场相比较夏季草场群落植物结构特征较好。从浩特草场的年度变化来看,2003年均有猪毛菜等反映草场裸露化或低质量退化种类的优势度明显,同时与年内降雨量有较大的相关性;2007年羊草为优势植物,而一年生植物优势度减少很多;2010年普遍出现了丛生禾草和根茎型禾草的克氏针茅、羊草,同时它们的优势度明显增多,草场内群落状态有所好转现象,但回转不明、质量不高。从固定牧户点向外植物优势度明显上升,但基本上地表裸露化差异不明显;因而植物优势度随着离居民点的距离的增加变化不是很明显,表明离固定牧户点最远的草场由于网围栏草场面积的限制、利用强度或频度大相关。调查的草场与未放牧的阿巴嘎旗国境线附近草场和锡林郭勒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草场相比,两季草场植物群落优势度、覆盖度均较低,退化现象严重。导致草原退化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干扰。自然原因中降水、气温、风速等因素,特别是降水的季节分配变化,如上一年冬季到下一年冬春季降水的多少影响植物生长当年种类组成和草群特征产生差异;这个期间降水量相对多能保持春季早春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返青的土壤水分,满足春季和早夏多年生植物的生长。反之,一年生植物就占领整个草场,尤其是在春季土壤干旱,晚夏集中降水尤为突出。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因素影响不断在加大,其中草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较突出,牧区由于游牧放牧方式转变为定居放牧方式,使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草原退化,生态功能失调现象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