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源动词的数量近年来呈现增加的趋势,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本文以HSK六级词汇为主要语料,依据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研究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然后本文又调查了《诗经》中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分析出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和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异同点。结合汉语、英语、韩语、越南语和俄语名源动词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到名源动词的层级性和蕴含共性。在研究了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主要特点,并将其和上古汉语名源动词、英语等语言的名源动词进行比较之后,本文探究并解决了以下三个第二语言习得的问题:一是学习者能否理解现代汉语名源动词?二是学习者能否区别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种类?三是学习者能否理解一些含有隐喻义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本文以本体和习得方面研究的结论,对大纲、教材和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帮助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名源动词。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论文研究的对象以及语料的来源,交代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汉语名源动词的本体研究,先以生成词库理论的“物性结构”和“事件强迫”解释名源动词形成的合理性,继而得出名源动词的成因是“词穷”“省力”与“精确”。接着对HSK六级词汇中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进行统计,依据“多义”和“古汉语遗留”两个条件,将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分为常用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和一般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然后对《诗经》中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进行统计,依据“变音”和“多义”两个条件将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分为常用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和一般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第三章为名源动词的语言对比,把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和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其他语言名源动词作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得出,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继承了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多义”情况,但不再进行变音,也更多地向双音节发展。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和上古汉语名源动词一样可以分为及物和不及物的名源动词,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可以得到一样的句法结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大致和英语名源动词种类相同,也具有隐喻机制,但是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数量远不如英语名源动词多,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已经不再用变音来区别词性,而英语名源动词仍然运用重音的移位这种变音形式来区别词性。结合汉语、英语、韩语、越南语和俄语名源动词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到名源动词的层级性:宾源类=延时类﹤施事类﹤放置类=处所类=体验类=目标类﹤工具类,也得到名源动词的三条蕴含共性:(1)如果一种语言存在名源动词,那么这种语言一定存在工具类名源动词;(2)如果一种语言存在施事类名源动词,那么这种语言存在除延时类和宾源类外的各种常见类型的名源动词;(3)如果一种语言存在延时类和宾源类名源动词,那么这种语言存在所有类型的名源动词。蕴含共性(1)(2)起主要限制作用,(3)只是为了较少失误。第四章是习得实证方面的研究,这一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接受情况。我们根据6类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和一些特殊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设计了20个测试可接受度的题目,发现留学生可以理解一些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只有高级班的学生能较准确地区分一些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种类,留学生对特殊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接受程度一般。初级、中级班的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接受程度较低,高级班的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接受程度较高,说明留学生在现代汉语名源动词这一知识点上受到母语迁移和计算复杂性的影响。留学生学习汉语名源动词的顺序应该是:工具类>体验类>放置类>目标类>处所类>施事类。第五章讨论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先对国家汉办组织研制的《国家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和教材进行解读,然后从大纲、教材和留学生课堂教学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水平的提高,适时增加一些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在标注词语的词性时,最好标注出该词语最初的词性,教材中可以适量加入一些辨别现代汉语名源动词词性的习题。教师教学时,应当着重运用情境代入法,多媒体教学法,寓教于乐,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认知理解能力。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的结论,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可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