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风格的可译性——交际翻译法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于文学作品中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包括语言风格要素和非语言风格要素在内,其中语言风格要素主要包括语言风格手段和修辞手段;而非语言风格要素指的是作家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创作个性。作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质、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 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是因为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广泛的同一性。人类思维的逻辑形式也存在着广泛的同一性,并不因语言之不同而逻辑各异,这就是同构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目前解决可译性限度这个矛盾的方法是探求双语在深层意念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功能对等理论就是风格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而交际翻译理论则是风格翻译的理论支持和具体的实践方法。 在提出了各种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后,本文作者提出解决原著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冲突的方法,那就是不能舍弃或一味地追求任何一方,而是要保持两者的和谐。 最后,本文将提出几种常用的翻译策略,然后针对文学作品中风格翻译的几大难点:如双关语或词语游戏、诗歌、文化以及原著作者风格等的翻译,具体阐述了如何合理地翻译文学作品的风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将作者塞林格推上了世界文坛。该小说记叙了十六岁的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街头三天流浪的心路历程。它生动刻画了少年青春期的混乱思想
如何创造出积极有力的楼盘名称,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是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文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国内的语言学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关注非常之少。 本文
本文在韩礼德等提出的语言变体理论框架下,结合标记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对比研究探讨社会方言的翻译。 文章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