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英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各自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变化。两种语言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背景必然产生不同的亲属称谓。因此,汉英亲属称谓虽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更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差异。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庞杂完备的汉语亲属称谓体系。恰当的使用亲属称谓可以表达对他人的礼貌和尊重,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能否正确使用亲属称谓语是衡量一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标准。然而,相比之下提倡“民主”、“平等”、“自由”的英语国家亲属称谓却十分简单笼统,即使是父子之间也更喜欢以名字相称。双方的文化差异主要导致了汉英亲属称谓的以下三点不同:一、区分长幼顺序的不同。即按年龄大小对同辈亲属区别称呼,如:姐姐,妹妹,大伯,二叔等。但在英语中并无长幼顺序之分。二、区分血亲姻亲的不同。在中国,父亲的兄弟是父亲的旁系血亲,而姑夫、姨夫与父亲无血缘关系,他们的亲属关系是建立在与父母姐妹的婚姻基础之上的姻亲。然而英语中无血亲姻亲之分,“uncle”一词既包含血亲又包含姻亲。三、区分宗族与外族的不同。即区分内外亲疏的不同。汉语中宗亲为“内”,指父系亲属,如:“祖父”、“祖母”;非宗亲为“外”,指母系亲属,通常在称谓前加“外”以与宗亲区分,如:“外祖父”、“外祖母”。这种区分来自中国古代社会对妇女的性别歧视。而英语国家的文化提倡男女平等,因而在称谓上并不区分亲疏内外。既然两种文化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我们如何把复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翻译到英语中去?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成功地将亲属称谓等中国文化用英文表述出来,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本文作者选取小说中四个典型亲属称谓:Cousin,Koko and Meimei, Lao Taitai, Bad son加以分析,以体现林语堂高度的翻译智慧。首先,称谓“cousin”的汉英意义并不完全对等。针对此种情况,林语堂先生通过增加额外解释的方法:“cousin +解释”使其广泛的词义缩小到汉语中的“姨表妹”,使两国读者明了曼娘与曾家的关系,汉英对等得以实现。其次,用斜体汉语拼音表达特色亲属称谓以保持小说的中式风格。在汉语文化习俗中“哥哥”“妹妹”除字面意义外还有特殊用法—情人间的爱称。由于英文读者无法理解两词的弦外之音,林先生用斜体汉语拼音的方式将其异化翻译,并在异化翻译前给予必要的介绍和解释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如:汉语拼音“MEIMEI”一词也可用来指代情人;“-KO”即汉语中的“哥”,“Sanko”即“三哥”。介绍和解释成就了被异国读者接受的异化翻译。再次,亲属称谓词与其他词一样,也有不同的风格。林语堂竭力保持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一致风格。本文作者以“曾老太太”为例,说明好的亲属称谓翻译应该与原文保持一致的风格。最后,林语堂先生展现出中国父母责骂不孝之子的方式。一种是用斜体汉语拼音的异化策略,如:“冤家”,“孽障”。另一种是用归化策略表达出“孽种”,“孽障”,“败家子”的意思。由于恰当的使用归化策略,读者很容易理解这些汉语骂人称谓。除了恰当的方法,林语堂先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其不受归化异化之争的影响,成功地处理好这两种策略之间的关系,使归化异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小说《京华烟云》由于成功地结合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迎合了英汉两种文化的读者。这种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在“老太太”的翻译上窥见一斑: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把“老太太”一词化解为三个英文词语“老祖母”、“老夫人”、“老太太”。这三个词分别代表了三种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异化策略,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老祖母”是最易被英语读者所理解的词,因而出现在小说的前几章中。随后,为了保持中式风格又便于异国读者理解,林先生合并了中式亲属词中的“老”和英式亲属词“夫人”。随着读者对原著的理解,林先生终于使用了“老太太”这一纯粹的汉语亲属称谓。至此,“老太太”这一称谓的翻译才完全结束。读者也可以在从归化到异化的过渡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文化的精髓。由此,林先生不仅把异国文化带到读者中来,而且也使读者走到异国文化中去。异国文化和读者的互动是林语堂成功的关键。读者掌握了何时融入这种文化的主动权。作者希望以上论述将为今后的汉语亲属称谓的英译提供好的借鉴方法和策略,并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