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近年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口译质量中的流利度这一方面,但在具体条件下,即有稿同传,非流利度现象鲜有学者研究,更别说有稿同传与无稿同传的对比研究。本论文采用的非流利度衡量标准为Mead(2005)提出的语速,非流利时长以及平均语流长度三个标准来衡量。主要探究两个问题:第一,同声传译中,稿件是否与非流利度否呈显性负相关?程度为何?第二,有稿同传与无稿同传在非流利度的差异成因为何?本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研究对象为华侨大学MTI口译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定量分析对比译员有稿和无稿同传条件下,非流利度中的语速、非流利时长、平均语流长度占比和数据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依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和其对问题诱因的终结,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不同条件下非流利产出的特点、成因以及应对策略。针对第一个问题,实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就语速方面来说,非流利中的语速与文稿呈显性负相关;2)就停顿方面来说,不同个体在有稿和无稿同传实验中的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在非流利度中占比不同,受试者在有稿同传中的停顿时长比在无稿中的时长长,占比更多的为有声停顿,非流利度的停顿与文稿成显性正相关;3)针对平均语流长,受试者无稿同传中的平均语流长的标准差比有稿同传的更小,表明受试者表现更加稳定与平均值相差小,非流利度中的平均语流长与文稿呈显性正相关。因此同声传译中,文稿并非与非流利度呈显性负相关。针对第二个问题,基于案例分析与译后采访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译员的非流利度现象原因包括原文本干扰、精力分配不当(听与阅读精力)以及自信心缺乏、其他不可变因素等。因此,学生译员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根据稿件难度即时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增加同声传译训练,减少学生译员不流利频率和持续时间,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口译任务,采取相应的口译技巧和策略,如进行自我监控与控制习惯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