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不再对大学生提供就业等制度保障,大学也相应作出角色与制度的变迁,不再为大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群体支撑,大学生不得不自谋生计,积极筹划自身,并独自承受选择带来的风险,出现了个体化现象。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当今大学生个体化的发生过程及机制进行了探索,旨在弄清大学生的生活处境和人生轨迹,并考察大学生在意识和认同方面是如何应对社会变化的。研究对象选取了山东某高校的三位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典型的个体化倾向,通过对他们的观察与访谈,我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素材。另外,西方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及中国学者阎云翔的个体化理论为本研究概念框架的确定以及从繁杂的材料中建构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的思路从两个维度展开。首先,从纵向的维度考察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对在此期间出现的个体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述。研究发现,大学生从刚入大学起,就出现了个体化倾向,解除了升学束缚的大学生开始依靠自己重新整合生活。融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消费、恋爱、就业等生活主题都被私人化了,然而自我选择只是假象,无处不在的制度控制实则已经控制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即大学生在解除了高考制度的束缚后,又重新陷入了就业等制度的束缚之中,社会、制度责难个体,这就是大学生个体化的生存境况。从横向的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个体化的出现是国家、大学与大学生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家的角色和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这使得大学不得不相应做出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学的权威性与凝聚性日趋降低。国家、大学的改变,必然会作用于大学生个体,失去了传统庇护的大学生不得不规划自身,进入劳动力市场与他人竞争,“为自己而活”的愿望日益强烈,个人主义势头。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又进一步促使制度为个体而设,如此循环互动,导致大学生个体化现象更加普遍。因此,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个体化是大学生个体与制度互动的结果,二者互动而产生的“制度化的个人主义”也就是大学生个体化的核心内涵。个体化的生存境况让大学生产生焦虑和孤立等情绪,经历一种风险人生,对此,笔者提出了大学生个体化状况获致整合的教育对策,即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体以及对大学生的生存境遇予以集体地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