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1937年间,国民政府针对中学生出路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分析改革的背景、措施与结果,揭示近代中学生出路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源。 1930年代初,中学生出路问题的凸显与1922年学制改革后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有直接关系。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与高一级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构成了尖锐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也与当时社会职业需求的紧缩趋于对立。1930年代初,为数众多的中学生面临着升学无门、就业乏术的双重困境。就业难使学生转而升学,使中学升学竞争越发激烈。与此同时,大学新生“质”不如“量”的现象也很突出。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学生无出路的后果在于它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解决中学生出路问题,促使教育与社会相适应,1930年代国民政府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改革。具体措施包括:限制中学数量的增长、重新定位中学的目标(中学以升学为导向)、扶植职业教育进行救济。前两者是对中学的整顿,后者意图实现中等教育内部的分流。通过整顿与分流二途,使学生升学、就业各得其所。 实践表明,国民政府对中学数量的控制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中学完全以升学为导向在现实中遭到挫折。不过,多数不能升学的中学生转入教育界,反而成为1930年代推行义务教育的助力。得失之间,难以逆料。自后观之,1930年代国民政府针对中学生出路进行的教育改革遇到了观念与经济双重因素的干扰。学生中的升学主义倾向、就业时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的社会情况下都具有普遍意义;经济发展的有限导致社会消纳能力不足则一直存在于中国采取新教育以来的历史中。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个人希翼与政府期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最终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效果。
其他文献
1929年青海省从甘肃省析设,直至1949年,无论是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统治力,或是各党派的意识形态,都无法对青海省进行渗透,作为地方权力中心的马氏军阀,有效地掌控着军政、民政大权,从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以笔者曾参与建设的河南省电力工业公司内部网(Intranet)为实例,介绍了企业内部网的建设方案、相对于传统企业网络的新特征以及企业内部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日志分析,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运行情况、加强系统维护与管理。但由于原始日志数据量大,格式多变,难以对其进行直接处理,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该文面向安全日志,介绍了
旋转式刀具上切削力的测量在切削工具的研究和开发中,切削效率和刀具磨损至今依然是衡量刀具好坏的标准。在这方面,某些台式的切削力测量装置主要用来测量工件上的反作用力,而本
介绍了一个基于Internet和局域网的无纸无盘片化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于1997年5月份开始,在中央电大和Novell公司在全国合作举办的的“网络管理师”培训中心中考核使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
我对刘若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为爱痴狂》,着土黄色垫肩大夹克的她在MV里彻彻底底地烧了一把吉他.我还记得那时有一个频道从每天半夜三四点开始就会轮播几乎一模一
期刊
介绍了联机编目、联机编目发展状况以及联机编目的优点,论述了怎样才能实现联机编目。
赵凤昌乃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牵涉到晚清政府、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中更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政治生涯复杂
主要探索使用美国CA公司Advantage产品族来辅助实现成熟度等级中规定的一些关键过程域(KPA)的途径,以帮助软件开发单位提高其成熟度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