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子》作为战国时期的著述,具有很高的汉语史价值。谢德三的《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是第一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墨子》中虚词进行归类研究的著作,但其对《墨子》虚词用法的诠释尚存在较多可商榷的问题。对《诠释》中问题进行整体研究。第一节对虚词描写标准不统一问题进行商榷。“一”没有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质,只是数词“一”作谓语、主语、定语的情况;“凡”没有形容词性,是副词“凡”直接修饰名词的情况。作为一本虚词专著,其描写程度应前后大体一致,有比较统一的标准。第二节从汉语系统角度,商榷其混淆古代汉语系统和现代汉语系统的问题。“不”在《墨子》中都是副词;“莫”在当时是否定性无指代词,意为“没有什么/谁”;“何”是疑问代词。第三节针对强行析词和错误析词问题进行分析。“也者”经常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连用,“也”用于延宕语气,“者”则是判断句的标志。“云者”经常在句子主语后连用,“云”是主语的一部分,意为“如此、这样”;“者”用于指代或提顿语气。“而已”在《墨子》中只是词与词的组合,不是凝固结构,“矣”则为句末语气词。第二章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诠释》具体虚词进行商榷。第一节对《诠释》中“以”作代词、动词和关系词进行分析。《墨子》中“以”具有动词、介词和连词性,介词性是“以”最普遍、最常见的语法功能。第二节探讨“何故之以”结构中“以”的词性。“何故之以”中“以”存在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既可以分析为动词,又可以分析为介词。第三节对《诠释》中连接前后的“而”字词性进行归类商榷。“而”并不等同于“此、乃、如、才、能、以”等,它主要功能是连接谓词结构,是连词。第三章针对《诠释》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代词、副词、连词与系词混淆的问题进行分析。《诠释》将“是、此、其、乃、非、而、则”等十六个词均归为系词,这是不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墨子》中“是、此”为代词,“乃、非”为副词,“而、则”为连词,而非《诠释》中所说的系词。诠释连词“则”形成的“何则”结构一般用于因果句中用来探求原因,构成“结果+何则?+原因”的句式结构,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何则”在当时并不是词。“何则”固化,既受“何”单音节性、经常前置的特点影响,也受“何如”“何若”凝固的影响。第四章分析《诠释》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诠释》以《墨子间诂》为底本,但存在较多错漏字、增删字问题。《诠释》较大地受到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联以声,通以意”的不当研究方法和许世瑛《中国文法讲话》不当的系词分类标准的影响,所以对《墨子》中一些虚词作出了不合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