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草原辽阔,在几千年的利用过程中,形成了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目前草原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草原退化,而牧草的种植具有促牧利农、保护生态的双重作用.因此,运用生态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草原辽阔,在几千年的利用过程中,形成了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目前草原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草原退化,而牧草的种植具有促牧利农、保护生态的双重作用.因此,运用生态生物学手段研究草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而查清牧草的种质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该文分析了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不同种群羊草在几个不同水平上的变异与分化,获得如下结果:不同种群羊草在生长特性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变异,其在叶长、叶宽、分蘖数等指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变异,但各项指标的变异不是同步的.不同种群羊草保护酶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也明显不同.与达里湖和嘎松山种群相比,阿巴嘎种群和退化样地种群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强保护酶的活性,而在干旱胁迫的后期,能够较小程度地降低保护酶的活性来抵抗干旱胁迫.这与它们对原来生境的适应是相关联的.由此可以看出羊草在保护酶活性上也发生了种内变异,且这种变异是与它们的生境类型相关的.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6个样点羊草的9种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进行了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由于所处生境的不同,羊草在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水平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种内分化.在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化受多个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水分因子是关键因子.ISSR分析表明,不同生境下的羊草种群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羊草的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地理距离较近的种群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不同地理种群羊草的遗传分化与纬度、经度具有一定相关性,这种遗传分化的分布格局可能与地理环境的变化相关.各个层次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羊草种群在不同水平均出现了变异与分化.羊草种内分化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丰富的DNA变异是其生理生化变异、抗逆性反应的遗传基础,而形态变异是其长期适应环境变异、不断积累遗传变异的外在体现.
其他文献
将美国西部引进的沙生灌木沙漠葳的2年生实生苗盆栽于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轻度土壤胁迫—LWS)、50%~60%(中度土壤水分胁迫—MWS)和20%~30%(重度土壤水分胁迫—HWS)条件下15
本研究以18-599白、18-599红、R15、R08、R09、S37、A318、综31、C501和先早17共10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用未成熟胚诱导出愈伤组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10个自交系未成熟胚和诱导出的胚性及非胚性愈伤组织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双氢玉米素核苷(DHZR)、玉米素核苷(ZR)、异戊烯基核苷(IPA)、赤霉素(GA_3和GA_4)七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
2003年2月份,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发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RoHS指令》(RoHS指令全称为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on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RoHS指令指的是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也称2002/95/EC指令,
互联网规模的急剧增加给传统路由算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者们在努力的设计能够大大降低路由表长度,同时又具有较小伸长系数的路由方法。本文在全面分析比较各种路由算法特别
在航空遥感技术研究中,经常会需要获取大量的各种成像条件下图像。但实际上,由于成像条件限制,经常只能获得特定条件下的部分图像序列,如果当前拍摄摄像机的拍摄状态(位置或
颅内介质目标的近感探测问题,是近年来生物电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方面,发展颅内电磁目标的近感探测技术,对于颅内疾病诊断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该技
本论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紫粒小麦中色素积累的模式。分别取授粉后15天、20天、25天、30天、35天的籽粒,观察其色素的积累规律。在授粉后15天的籽粒中,未观察到色素积累。在授粉后20天,花色素开始在种皮细胞中积累。在授粉后25天,花色素出现在果皮中,以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色素在种皮与果皮的所有细胞中均有积累。表明色素特异性地在种皮与果皮中积累。 由于DFR基因在花色素的生物合成代谢过程中起
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传感技术,其是运用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对于温度和应变的敏感性对长距离进行传感探测。而布里渊光纤环形激光器是一种能够产生和泵浦光相
超宽带(UWB)技术由于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雷达、成像和通信设备,其中,雷达被认为是超宽带技术最为强大的应用之一。窄脉宽超宽带脉冲优良的定位特性使其为军用和民用
先天性白内障又称婴幼儿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1-6/10000。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大约8.3%-25%是遗传性的。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