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辅助的多模式通信系统优化传输策略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其灵活的机动性和低廉的成本,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辅助的数据收发、中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网络、蜂窝网络及移动自组织网络等诸多领域。但无人机辅助通信系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无人机的续航问题。针对于此,首先聚焦于无人机飞行时间这一维度,有限的电池容量决定了无人机在执行通信任务期间必须要定时返航,以更换电池或补充电量。这会导致较大的系统时延,也会进一步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可通过对无人机轨迹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联合优化设计,使得无人机在能量受限的情况下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通信任务。另一方面,可通过分析并建立无人机能耗以及通信相关能耗的模型,直接以系统能耗为优化目标对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系统进行性能优化,使得无人机以最少的能耗完成其通信任务。针对上述的两个方面,本文研究了无人机辅助节点数据收集或分发、辅助多对地面用户间数据中继的通信场景,主要工作如下所述。一、论文研究了基于无人机的数据收集或分发系统的优化传输策略。首先搭建了空地一体化的无线传感网络,无人机搭载通信模组并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的通信协议,对地面节点进行数据收集或分发,形成了任务完成时间最小化问题。为了满足系统时延的最低要求,在该问题中充分考虑了地面节点在任意时刻的最低速率要求(Minimum rate requirement,MRR)这一约束。在该通信系统中,首先采用了时间离散方法对原始的连续域问题进行了线性状态空间近似转化,然后通过采用凸优化理论以及全局二分算法,并采用基于旅行商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TSP)的初始轨迹,得到了多变量联合设计下的系统最佳资源分配及轨迹优化方案。二、论文研究了基于无人机的多对用户间数据中继系统的优化传输策略。在所建立的无线移动中继网络中,无人机通过采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通信协议及译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数据传输协议为多对地面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服务,研究了系统总能耗最小化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通过采用连续凸近似、块坐标下降以及路径离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关于时隙长度及分配、功率分配和飞行轨迹的三个子问题,并形成了迭代优化算法对其交替优化直至收敛。针对中继通信的信息因果性约束及不同的通信吞吐量需求,首次提出了基于取送货问题(Pickup-and-delivery problem,PDP)及飞行-悬停-通信(Fly-hover-communicate,FHC)协议的轨迹初始化方案,其中利用PDP解决方案确立无人机对各个地面用户的最佳访问序列,利用FHC协议确立无人机在初始轨迹中的最佳悬停(通信)位置。并在所建立的多用户对中继通信场景中,进一步研究了如何规避禁飞区域的问题。对于以上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设计方案及优化算法,均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结果,并由此验证所提出方案在算法收敛、无人机轨迹优化、资源分配以及不同通信需求下的优化结果对比等方面可实现较佳的效果。
其他文献
对于电力走廊系统的巡检工作,往往需要依靠地面上的人员亲自到现场查看,有些时候也会借助于搭载光学摄像头的直升机进行检查,然而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电力巡检,不光受到环境影响使得检测不准确,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能够准确获取地面物体的位置信息,同时使用无人机可以降低飞行巡检的成本,因此Li DAR凭借着自身诸多的优势成为
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ime-Correlated Single Photon Counting,TCSPC)激光雷达是TCSPC技术在脉冲激光雷达中的应用,具有单光子探测的灵敏度和皮秒级时间的分辨率。基于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的单像素成像技术采用一个单点探测器实现二维成像,不仅成本低、而且具有超高灵敏度和快速成像的优点。将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技术与单像素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效率、高精度、大区域等优势,在创建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地形测绘和提取形变场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InSAR的许多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相位解缠作为InSAR关键技术之一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论文研究了两种典型的相位解缠方法,路径跟踪类的质量图法和最小范数类的最小二乘法。基于卡尔曼滤波模型,研究了EKFP
精密单点定位不需要参考站,只需要一台接收机就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由于精密单点定位具有精度高、不受基线长度影响、作业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导航、定位、工程测量等领域。目前静态精密单点定位的研究已经趋近成熟,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由于运动过程较复杂,目前的研究阶段还存在不足。传统的单卫星系统定位,无法应付某些复杂的环境(城市与峡谷等),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中卫星结构分布较差且可用卫星数相对较少,而卫星导航
在相同的外部刺激下,不同受试者的脑电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由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具有信噪比高的特点,基于SSVEP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受到了神经工程等领域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SSVEP信号受外部刺激的支配,因此不同受试者由同一刺激诱发产生的SSVEP信
低纬度的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因其移动可控、部署迅捷、以及高概率视距链路(Line-of-Sight,Lo S)等良好的特性,在辅助地面无线通信(提高信道容量、提供无缝接入服务、增强无线覆盖等)中被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目前,无人机作为空中通信平台(如移动基站、移动中继)广泛应用于中继转发、无缝覆盖、数据分发、边缘缓存、移动计算等通信场景。然而,无
电离层作为地球大气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空间中的无线电通信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电离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研究学习,来掌握电离层中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非相干散射雷达(ISR)作为目前地表最强大的电离层探测设备,可以以一个高精度的探测水平,探测到电离层中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变化。本文研究了非相干探测的理论,实现了从雷达接收到的最原始的I/Q数据到电离层中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数据处理过程,研究了由理论公
可穿戴心电监护设备常用于采集人体心电信号以监测心理功能,然而,在奈奎斯特-香农定理指导下的采样过程逐渐成为健康监护技术发展的限制因素。依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频率需高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两倍,长时间采样带来的高采样率和大数据量给监护设备的续航、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带来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出现的压缩感知理论将采样和压缩融于一体,将信号投影到稀疏域采样得到压缩后的信息,在低频采样和低功耗应用中表现出极大
高频外辐射源雷达(HFPBR)是一种被动接收非合作短波段辐射源信号以实现探测相应雷达目标的双/多基地雷达。由于采用了非合作发射源,HFPBR微弱目标信息提取面临着期望雷达目标回波被直达波和强多径回波(统称“杂波”)所掩盖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现有的基于传统信号处理的杂波抑制算法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基于雷达目标回波与杂波在时、空或频等域上存在的差异性特征来设计和实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