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马克输运垒中微观不稳定性和湍性杂质输运的动理学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lyc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变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在托卡马克等聚变装置中实现对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有效约束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关键。实验测得的输运水平往往比新经典输运理论预测值高出1~2个量级,这类反常输运通常是由微观湍流引起的,所以又称为湍性输运。大量向外的粒子、动量和能量的湍性输运将显著降低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制约等离子体的自持燃烧。因此长期以来输运与约束改善是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高约束型(high confinement regime,H-mode)和改善型(improved low confinement regime,I-mode)放电实验中发现:输运垒区间的输运水平明显降低,杂质离子在此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杂质辐射型(radiative improved regime,RI-mode)放电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情况下,主动注入或壁材料产生的杂质离子会在外侧峰化形成边缘杂质辐射带并且无杂质聚芯,该放电模式既降低了输运又实现了约束改善。在输运垒区间,虽然长波长扰动引起的湍性输运得到了抑制,但短波长湍性输运依旧存在,因此输运垒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还需深入研究。同时杂质离子改善约束的作用机理,尤其是杂质外部峰化的维持机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输运垒和湍性杂质输运两方面内容。本文采用了国内自主开发的包含完整动理学效应的回旋动理学程序HD7,依托国内两大托卡马克装置HL-2A和EAST的实验结果,开展了关于输运垒中微观不稳定性及杂质湍性输运的数值模拟研究。全文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综述了输运与约束的实验进展及输运理论;第二章简述了湍性输运模型、本文采用的物理模型以及杂质模(impurity mode,IM)的基本理论;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一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三章从探究强梯度情况下湍性输运的物理机理和解释EAST约束改善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了输运垒中的湍性输运及约束改善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上发现强离子温度梯度(ion temperature gradient,ITG)可激发多支共存ITG模,其中单峰偶对称的ITG模在中等波长区间占优,多峰数的ITG模在长波长和短波长区间占主导;通过输运估算,发现对应I-mode输运垒的参数区间可能是由多峰数的高阶ITG模引起的输运占主导。另一方面,采用EAST实验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了 ITG模与捕获电子模(trapped electron mode,TEM)的湍流模式转换现象,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上湍流扰动模式转换的观测一致。由此,为EAST上发现的湍流模式转换引起的温度振荡环可能是维持I-mode放电模式稳态运行的物理机理这一实验结果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杂质湍性输运问题的重要性,第四章至第六章从杂质输运数值模拟和分析HL-2A杂质注入实验两个方面开展对杂质湍性输运的研究。第四章主要研究动理学杂质对ITG与TEM及其引起的湍性输运的影响。人们过去通常将杂质作为示踪粒子处理而忽略杂质的动理学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杂质的动理学效应对微观不稳定性及其引起的湍性输运的影响不能忽略。ITG模和TEM引起的杂质输运是由密度梯度对应的粒子扩散输运(对角项)起主导作用,温度梯度对应的粒子的热扩散输运(非对角项)起辅助作用。除了 ITG和TEM,杂质离子本身也可以激发另外一支不稳定性,即杂质模(impurity mode,IM)。由于IM在台基区较为重要,所以第五章和第六章将重点分析IM及其引起的湍性输运和相关的实验观测。第五章主要研究了 IM引起的湍性粒子与热输运。基于对IM基本理论与色散方程的分析可知,IM主要由与主离子或电子密度梯度反向的杂质密度梯度激发而非温度梯度。通过进一步研究IM引起的湍性输运发现,即使温度剖面较为平滑(温度梯度近乎为零)时,IM仍然可引起热输运,这表明当热输运通量中没有热扩散输运(对角项为零)时,对流输运(非对角项)仍可对热输运起到关键作用;捕获电子效应主要影响粒子输运,杂质浓度对粒子和热输运的影响相当,从而说明粒子和热输运通道是相互解耦的。第六章通过对IM湍性输运的理论模拟与HL-2A杂质注入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杂质外部峰化的维持机制。通过模拟发现强的主离子温度梯度、电子温度梯度有助于缓解IM引起的杂质聚芯并维持杂质剖面外部峰化,此即温度梯度对IM引起湍性输运的屏蔽效应,其中主离子温度梯度的屏蔽效应已在HL-2A的杂质注入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电子密度梯度增加会导致外部峰化的杂质剖面无法维持,并在数值模拟中得到了证实。本文研究了输运垒中强梯度激发的高阶微观不稳定性及其输运问题,为理解输运垒区间的约束改善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数值模拟,解释了 EAST上观测到的ITG模和TEM之间的模式交替转换是维持稳态I-mode的物理机制。本文对于杂质输运的研究表明,强温度梯度及低电子密度梯度有利于降低杂质聚芯并维持杂质外部峰化从而实现高密度情况下的约束改善,有助于理解RI-mode放电的约束改善机制。上述结果也表明,在输运垒附近具有强温度梯度和低电子密度梯度的I-mode放电模式有利于维持杂质剖面外部峰化;结合I-mode和RI-mode两种放电模式在约束改善上的优势,预计新的放电模式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和放电品质。
其他文献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常见的脊髓病变,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发生严重损伤包括神经元凋亡和焦亡等。但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焦亡与凋亡的时空分布模式及神经元焦亡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电压门控质子通道(Voltage gated proton channel,Hv1)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在缺血性脑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与通信网络相互依赖的复杂异构系统。由于智能电网自动化控制决策、应急响应分析和动作保护恢复机制等模块对通信网络的传输可靠性、数据有效性和网络安全性的高度依赖,导致智能电网面临着网络攻击的威胁。虚假数据注入攻击是一种信息物理融合的网络攻击,通过攻击通信网络,引发电力系统负荷重分配,致使电力系统设备故障,进而引发大规模级联故障,甚至造成大停电事故,严重威胁智能电网的安全。依据复杂网络理
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双转子系统(即低压-高压转子系统或内、外双转子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具有复杂的结构形式,在高速、高压、高载和高温等恶劣条件下工作,容易出现多种形式的故障,特别是振动故障问题尤为突出。转子系统的振动故障问题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服役性能和结构安全性,对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振动故障的深入研究是目前工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求。由于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振动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的发展,在船舶设计领域提出了基于数值仿真分析的设计(SBD)。SBD技术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船舶各项性能进行评估,同时利用最优化技术和重构技术探索设计空间,最终获得给定约束条件下性能最优的设计方案。该技术有效地集成CAD、CFD和最优化理论等多个学科,将其直接应用于船舶设计,有效驱动船舶设计过程,创新发展了传统优化设计思维模式,是当前国际船舶设计领域研究的热
目前,恶性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以及针对性地开发出高效便捷的检测手段已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内的非编码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通常在患病早期的细胞或组织中即会产生明显的表达含量异常,能够作为重要的恶性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本论文将荧光检测方法与特定设计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序列相结合,构建对癌细胞中mi
减振降噪是提高乘坐舒适性和结构性能的关键,是汽车设计的重要环节。除利用减振器耗散振动能量外,振动能量俘获是实现车辆减振降噪的另一可行方法,是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俘获的能量可为车载无线传感器、控制器等电子设备提供电能。为满足越来越多的自供电需求,需要研发高性能俘能器。车辆振动通常由300Hz以下的多频振动混合而成,具有低频宽带特点。常用压电俘能器具有较窄的响应频段和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严重制约了压电
不确定性现象广泛存在于实际工程中,其常见的表现为结构尺寸、材料属性、外部载荷等因素的随机性。这些不确定性会通过结构传播到响应上,导致结构的响应并非一个固定的值,而是表现为某种统计或概率特征。所以,准确分析结构响应的不确定性对评估结构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展而来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如:可靠性分析方法,灵敏度分析方法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际工程。这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中
分布式麦克风阵列是由多个麦克风节点构成,用于对空间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的一种无线声传感器网络。随着声学传感器、无线通信和分布式信号处理的快速发展,基于分布式麦克风阵列的音频处理技术得到高度重视,并在语音交互、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麦克风阵列的应用中,通常需要估计声源的位置信息,以便完成后续的音频处理任务,但受到环境噪声和房间混响的影响,声源定位至今仍是一
核燃料组件是核电站反应堆的核心和关键部件,随着我国核电机组的不断增加,核电在我国能源比重中不断增大,自主核燃料研发对保障我国核燃料供应安全和“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流致振动引起的格架与燃料棒磨蚀是近几十年来压水堆燃料棒破损的最主要原因,流致振动问题是自主核燃料研发中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必须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在许多工程领域中也存在流致振动问题,从学科角度考虑,对核燃料结构流致振动问题进行深入研
理解托卡马克中的高能量粒子物理问题对实现未来聚变堆稳态长脉冲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的燃烧等离子体中,氘氚聚变反应产生的3.5MeV α粒子是自加热源。此外,未来聚变堆中还存在其它高功率的辅助加热,例如中性束注入加热,射频波加热等,这些辅助加热也会产生大量的高能量粒子。这些高能量粒子在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高能量粒子可以通过波-粒子共振相互作用驱动各种各样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