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视阈下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测度与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的统领性战略。面对这一新时代发展背景,需要一种以全体人民为主体进行“协调选择”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论,拨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升华的方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一直在分析、比较和评价世界各国发展状况及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新时代全新发展理念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人类发展的新问题,需要对国际通用的人类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本土化”的适宜性审视。基于此,本文从协调发展理念出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人类发展指数测评体系,改进测算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省际人类发展指数的协调发展现状,并探索各区域指数差异的深层次影响机制,并由此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论文共包括8章内容。第1章绪论部分,交待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理论——可行能力理论进行理论回顾,分析该理论对人类发展评价指数体系的贡献以及存在的理论缺陷;其次,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背景,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发展理论纳入到人类发展指数体系的基础理论当中;再其次,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对关于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现有研究成果、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争议和协调发展问题及其指标度量的进行述评,以此引出本文的主体研究内容。第3章是对传统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编制、测算与评价。对联合开发计划署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编制和计算方法进行回顾与总结,阐述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编制框架、编制方法,以及存在的争议和编制方法更迭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发展背景对HDI指数体系的测评功能进行反思,指出HDI指数体系对于衡量中国人类发展问题所存在的重大缺陷。第4章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基于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全面性、系统性、适宜性方面的考虑,按照指数构建的基础理论和指数体系构建原则,将人类发展指数体系(HDI)扩充为包括收入、教育、寿命、可持续发展和民生五个维度的中国人类发展体系(CHDI)。在对比各项指标权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最终仍然认为HDI固有的等权重的指标赋权方法相对更加适合现阶段中国人类发展程度的测评,同时采取几何平均的方法对各分项指标进行合成,最大限度体现指标“短板”效应,符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补短板”的政策指针。第5章是传统人类发展指数与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测算与比较。从各省际区域的人类发展测算的比较结果来看,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维度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体系(CHDI)比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沿用的传统人类发展指数(HDI)更能反映中国各区域在传统发展维度与新发展维度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投入方面短腿和短板问题更容易凸显,从而较为全面地映射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助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强弱项”、“补短板”,促进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第6章分别运用新旧人类发展指数体系的数据比较分析中国人类发展的空间协调程度。首先,对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回顾,根据本文数据特征和研究需求,比较各个方法的适宜性的基础上,选择地理权重作为模型的空间权重。分析过程采取逐步验证的方法,逐个引入多个可能解释中国人类发展空间协调程度的计量模型,依次检验模型拟定效果,择优选取最贴合中国人类发展现状的模型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HDI指数数据还是CHDI指数数据,中国各地的人类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收效趋势,单个区域内人类发展水平的进步受益于地理空间相邻地区发展水平的改善和整个区域内发展水平的系统性改进,单个区域人类发展水平的增长与周围地区及整个国家系统内的人类发展初始值正相关。但CHDI数据空间收敛速度高于HDI的收敛速度,特别是个别东部省市在空间象限图上的分布有明显变化。第7章基于CHDI的中国人类发展的系统协调发展度分析。在简要回顾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中国1990-2017年的全国总体协调发展度以及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与分析。同时,借助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绘制中国1990-2017年的收入、教育和寿命指数的协调发展度趋势演化图,直观分析传统人类发展视域下的人类发展协调度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了传统发展维度与新发展维度之间的差异,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维度的CHDI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映射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短腿和短板问题。第8章是全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一是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给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二是就中国人类的协调发展道路提出具体建议,主要是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比较优势四个方面提出区域协调的中国人类发展的思路建议。
其他文献
当前阶段,中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与之相伴的老年照料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而且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这意味着,老龄化背景不仅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在减少,而且老年照料问题可能还会使得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的劳动时间、就业地点或人力资本投资都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从老龄化和家庭照料
目前,许多研究文献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因于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2010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要重塑美国工业的辉煌,然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2.8%进一步下滑至2016、2017年的11.74%和11.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水平。同样,中国也面临日益突出的“脱实向虚”、“重虚轻实”的窘迫局面,在实体经济增速低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位置,历来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上每个阶段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地方政府GDP增长为核心的官员晋升激励、财税、价格机制等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得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锁定在“数量速度型”的发展路径上,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投入产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中央明确的三大攻坚战重要一环,关乎着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确保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经济平稳、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被列上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其中,理论界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积累了不少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但在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专门的研究还较少,这方面的探索具有十分紧迫的理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为了缓解这些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需要设计合理的合约和薪酬制度去激励代理人经营项目。在连续时间委托代理框架下,本文将研究带有隐藏行为、带有单个风险控制和带有多个风险控制的道德风险模型,分别讨论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存在道德风险情况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最优策略以及薪酬设计,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此外,本文也研究了涉及资产管理问题的连续时间委托代理
工作和家庭作为个体参与的两项最重要的角色领域,其关系历来倍受关注。此前关于二者冲突的研究占据了学术界主流,直至Sieber提出角色累积理论,开辟了工作家庭研究界面的新思路。尤其是Greenhaus和Powell正式提出工作-家庭增益概念并构建起工作-家庭增益双路径模型以来,关于该问题的探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层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过往的研究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结论,对产
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民诉法解释》)提出我国民事诉讼一般情形下之“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及特殊情形下之“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将“排除合理怀疑”概念直接引入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由于该标准的产生欠缺足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累积的过程,因此,对于该标准“是否适用”的质疑就在所难免。加之,该标准适用近五年来始终未有官方权威的、针对性的进一步解释
2005年《公司法》修订首次确立了司法解散制度,成为股东在公司僵局情况下实现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此后《公司法》在2013年修订时保留了司法解散制度,其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作为公司僵局中股东权利的救济途径,其确立首先体现了公司合同不完
近几年,事业单位和大型公司等单位以临时设立的调查小组、工作小组等小组应对突发性举报的现象频发,并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解决纠纷的反应机制。我们从中抽象出了“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这一概念。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当举报方当事人和被举报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纠纷,举报方当事人未选择向法院诉讼等公力救济和社会救济而是向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进行举报以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曝光该举报,而该单位成立临时
旅游过程中,游客不可避免会与其他游客发生社会互动,这种非惯常环境下的遇见、交流和陪伴,能让游客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和束缚,满足他们在日常结构化社会中很难实现的社交需求,对身处异地的游客当下的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游客间互动为旅游企业提升游客体验提供了除优化旅游产品以外的新方向。以往旅游体验研究大多聚焦旅游世界中游客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如游客凝视、感官营销、具身体验等相关成果),以及游客与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