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s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然而,从我搜集到的材料看,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至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当我读其诗文,则更多地感受到美的熏陶,于是萌发了从美学角度对他进行一点研究的愿望,也找到一些研究陶氏审美风格之类的文章,但大多只是一个方面的切入,很少有大框架的建构。我就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然毕竟学力不逮,只好从浅处涉及,将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延及其当代意义的思考。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悟,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较多,所以人格(人性)审美的论述篇幅较长,这也是理解陶氏审美风格的基础;应该说重点在田园审美的探究,从自然审美的起源、发展到陶氏对田园审美的发现,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形态特征到创造方式皆有论及:至于社会审美,历来争议不多,故只做简略陈述。陶渊明是一个用全部生命热情写作的人,一个真诚的人。那些浸透着他灵魂影子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格结构的剖析是构建其审美大厦的基石,历来颇有争议,主要还是其宗儒宗道之辩。这方面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阐述:如陈寅恪认为他“外儒而内道”,而朱光潜则称他“儒家的倾向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异,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倾向大。但陶渊明则不然,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儒道表面看来相左,实际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在陶渊明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不为物累,逍遥田园,确有仙风道骨;尊亲重友,刚正不阿,彰显的却是儒者之韵。所以,我把陶渊明的思想定为典型的儒道互补型。建立在其儒道互补基础上的人格审美,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他既有对带有道家审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赏,也对儒家审美色彩很浓的颜回、荣启期的赞美。由于论者个人的喜好或视角的差异,偏儒偏道说各有其理,而我将陶氏的人格审美定为儒道互补型并非出于中庸之道,而是认真辨析后的结论。再说陶氏自然审美观中的田园审美。他的自然审美观固然有传统的“比德”成分,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自然审美观最大的贡献,则在对田园审美的发现,这不但扩大了自然审美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创造出美学领域新的审美品类:冲淡美。诗歌中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风七月》,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儒家的“吾与点也”的理想,对润畅优美景色的偏爱,也使渊明吟出了“我爱其静”的诗句,“静”,是他观照自然时又一审美发现。正因为虚静的心态,才使渊明能发现田园所蕴涵的独特之美,而田园诗的典型意象“采菊东篱”式的闲适飘逸,亦成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对田园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陶渊明以“直寻”的方式(即文中所谓创作的随机性),使他的诗佳句天成,叮咚成韵,成为难以模拟的“这一个”;其田园诗的审美形态则属于“优美”,那和谐的人格、和谐的情志,使他能以心灵去捕捉对象精神之优美,使自己的创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当然,并非说他没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在平淡的背后,我们隐隐仍能感觉到其豪放的本性,这些前人皆曾论及,但以田园诗为代表的陶诗总的审美形态应属优美而非壮美则无疑。总之,其田园审美的独特创造性,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步千古的人物。至于他的社会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有浓郁的小国寡民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乐土的愿望。当然,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真的晋末社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我对陶渊明诗文审美从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三方面的简析,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为未来陶氏美学体系的建立,添一砖半瓦。想到自己的浅薄,内心惶惶然。对当代意义的分析,则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当代急速变幻的世界里一些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完善的人格结构,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够享受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自在而洒脱的心灵世界。陶氏美学体系的建构,会随着大家的努力,越来越完善,但愿我的努力能有些许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社会转型与农村空巢家庭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阐述在转型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及其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转移是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利益协调机制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用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的关系和有效发挥其
持续经营能力对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思路有两种:一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利润指标为基础,评价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二是基于收付实现制以自由现金流
跨国投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博弈。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可避免地要和东道国政府进行反复地博弈。我国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战略决策正是与
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基于学习理论的新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新课程的建设,设立了实验教学基金,面向优秀教师征集项目,有效依托科研优势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探索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
利用2007-2010年某城市各家医院脑卒中发病资料和该地同期的温度、气压资料,对脑卒中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总结脑卒中发病率环境因素变化规律
作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一轮热潮,在国际顶尖高校和商业机构的大力推动下,MOOCs正在席卷全球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教学模式新的变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方便快捷、规
我国的日间手术最初开展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特区,至2001年传入我国内陆,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颇受政策支持和行业推崇,但我国对于综合医院日间手术中心的规划和设计研究相对
报纸媒体中的高考报道自出现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众对高考报道的高度关注决定了报纸媒体需要不断改进对高考新闻的报道。报纸媒体中自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报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中国各行各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化的进程,企业的战略转型也由此上演。战略转型意味着对企业既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机会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