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成面积不断的扩张,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并且给城市居民带来健康危机。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体力活动是导致居民超重,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病的重要原因。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建成环境与居民的体力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善建成环境来提升居民体力活动是一种干预居民健康的有效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就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健康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且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相关的研究集中在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引进,实证研究较少。同时目前的大量研究将目光聚焦在空间(建成环境),忽视了时间的中介作用。本次研究以南京市为案例,以不同区位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健康效应,引入时间要素,运用定量模型探讨建成环境、时间要素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以及居民体力活动的健康效应。文章首先介绍居民体力活动、主客观建成环境、时空约束等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在探讨通勤性体力活动中,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无序多项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空间对居民通勤时间和通勤方式的约束作用;在探讨休闲性体力活动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时空要素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时间和休闲性体力活动代谢量的约束作用;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二项逻辑回归模型以及有序逻辑回归分析了体力活动与居民BMI、患慢性病以及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体力活动对居民健康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相较于通勤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对居民健康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步行活动对居民健康影响最为显著;2)客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时间有显著的影响,而主观建成环境对通勤时间没有影响。3)客观建成环境对公共交通通勤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意义,主观建成环境中建筑美观能促进居民采用电动车通勤。4)主观建成环境与客观建成环境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均有显著的影响,但主观建成环境大于客观建成环境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其中,步行安全和步行舒适度是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5)工作时间和久坐时间与居民休闲体力活动时间没有明显的关系,通勤时间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时间与代谢产生正向影响。上述分析结果明确了建成环境及时间要素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及居民体力活动对居民健康效应的影响机制,为健康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应鼓励步行,减少居民小汽车通勤行为。其次注重城市步行环境的建设,提升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然后对中心城区控制人口密度,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提升中心城区的建成环境品质;对郊区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减少居民小汽车通勤。本文正文共约40 000字,图表71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