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人际互动的有关概念及研究脉络,并基于经典符号互动理论,主要展开了两部分研究。
在第一部分的调查研究中,对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的期望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编制了师生人际互动期望与现状的调查工具——《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期望》问卷以及《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现状》问卷。得出两个问卷均由八个因子组成:课堂互动公平、师生情感联结、课堂互动氛围、学生课堂生理需要、教师互动技巧与魅力、学生课堂表现、互动空间与技术、师生即时双向交流。(2)对“教师知觉”与“学生知觉”的师生人际互动现状做了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学生不同性别、科目、年级、成绩排名、座位等因素对师生人际互动现状的影响;(3)对师生人际互动“期望”与“现状”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分析了教师不同性别、学历、科目、年级等因素对期望与现状的影响;(4)构建了教师人格、教师对师生人际互动的期望以及师生人际互动现状三者的结构模型。
在第二部分的观察研究中,对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的语言符号进行了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1)采用定量课堂观察的方式,利用FIAC言语互动分类分析体系对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之言语互动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教师“间接风格”的言语频数远远低于“直接风格”的言语频数,教师的“民主/合作”风格要明显弱于“权威/支配”风格;另外,不同性别、职称、科目的教师在言语互动行为类别上存在较大差异。(2)师生言语互动的定性观察。对六年级A、B两班语文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了定性观察,比较了两个语文课堂情境中的师生言语互动行为,总结出课堂情景下师生言语互动模式为课堂言语互动的潜在模式——IRE结构;探讨了课堂情境下师生言语互动在知识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呈现了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的存在状态并揭示了它们所表达的心理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