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对黄土区河川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引起下垫面植被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特别是产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植被恢复背景下流域径流演变规律与河川径流过程变化规律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基础,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恢复显著的北洛河上游(吴旗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4-2014年长系列实测水文资料以及流域2000-2014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产汇流理论、统计方法及遥感影像解析技术,系统分析了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径流演变规律,研究了场次降雨洪水的产流机制,辨析了径流变化原因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持续显著改善趋势,且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时空变化差异较大。2000年之前流域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不大,2000-2014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以每年3.78%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流域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21.86%上升至2014年的70.83。2014年流域植被覆盖度等级为高覆盖度的区域面积最大,占总流域面积的54.55%。流域西南部、东部、东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等级表现为显著改善,且植被覆盖度持续改善区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86.74%。(2)流域降水径流演变规律分析。研究区年降水系列年际、年内变化不大,年径流系列年际变化大且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内分配趋于均匀、稳定。径流分别在1979年和2002年发生突变,据此将研究期分为基准期P1(1964-1979)、水土保持效应期P2(1980-2002)和植被恢复影响期P3(2003-2014)三个时段。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构建5组30个径流指标体系,并对各径流指标进行改变度评估。5组径流指标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4.35%,属于高度改变,其中年极端流量水文改变度最大,达94.77%,年极端流量发生时间水文改变度最小,为35.36%。不同时期径流指标对比结果表明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等植被恢复生态治理措施的径流调节效应显著。(3)流域产流机制辨析。研究区降雨类型主要以小雨和中雨居多,不同降雨等级洪水的洪峰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均有减小,而洪水历时和洪峰滞时均有延长,其中暴雨型洪水特征值变化相对最大。场次洪水径流均以地表径流为主且各时段变化不大,其中暴雨型洪水地表径流平均占比最大为88.24%。洪水过程线以陡涨陡落形式为主,占总洪水场次的72.43%,陡涨陡落型洪水占比减小而陡涨缓落、缓涨缓落型洪水占比增加。相似降雨条件下,植被恢复影响期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显著下降,洪水过程线明显坦化,超渗产流发生几率减小,混合产流与浅层蓄满产流发生几率增大。(4)流域河川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研究区河川径流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覆被变化造成的。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小的贡献率从水土保持效应期的74.71%增至植被恢复影响期的79.79%。2000-2014年径流深、年径流系数、年径流集中度、日流量转换次数与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负相关关系,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是径流减小的主要驱动力,植被恢复对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与年内径流稳定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植被恢复影响下,流域年最小日流量、汛期最小日流量、基流指数及枯季径流占比增大而年径流集中度与日流量转换次数减小,流域基流占河川径流量的比重增大,年径流过程随时间趋于稳定、均匀。场次洪水的洪峰滞时有小幅增大,洪水历时、洪峰流量、径流深、地表径流占比及径流系数均存在不同程度减小。
其他文献
水轮机调节系统是集水机电于一体的复杂多模块化的非线性最小相位系统。在电站实际运行中,水轮机调节系统的稳定运行受机组振动、过水系统中的水锤现象、电信号传递延迟以及压力水头波动的影响。新型能源发电形式在电网中占比的日益突出,对电力系统复合能源下供电侧出力变化的快速调节有了更高的要求,水电站所承担的电力系统调峰、调频任务也将变得更加艰巨。本文将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应用于时滞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基于系统模型和自
学位
推移质泥沙起动对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发展和河床演变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速摄影技术,辅以小威龙流速仪测量断面流速分布,开展了泥沙起动和遮蔽试验,并结合统计理论,分析研究了均匀沙起动概率、非均匀沙起动概率以及上游颗粒遮蔽作用下起动概率,揭示了泥沙起动的随机性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均匀沙起动概率水槽试验。通过对均匀沙不同暴露角及不同水流条件下单颗粒泥沙起动概率水槽试验观测及统计
学位
在电力系统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水电事业的高速发展给水电站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由于电能质量需求越来越高,水电参与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原因是水电站采用的PID控制结构简单,难以精确控制较为复杂的水轮机调节系统,加之多次调峰会增加水电机组调节次数,不稳定工况增多,导致PID控制调节品质较差。因此,为提高水轮机调节系统控制的精确性进而改善调节品质,提出了预测函数控制算法应用于考虑多种复
学位
水力发电机组是水能转换利用的重要水利设施,其装机容量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对电网的影响逐渐扩大。水轮机调节系统负责调节流量和维持机组的额定转速,是其调控能量转换的核心。调节系统的稳定性对供电质量和整个水电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随机性的负载波动等外部扰动,伺服电机的动作延迟等都会影响系统稳态,另外水轮机调节系统本身的强非线性,多变量耦合也对高效处理和执行来自电网的调度信号带来挑
学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温升幅度较大。由于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西北地区近年降水量及河流径流量增加,干旱状况得到缓解。在气候不稳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西北气候可能在未来百年发生较大变化,因此,研究西北地区未来蒸散发和干湿状况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蒸散发(PET)、地表蒸散发(AET)和干湿状况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通常是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将全球气候
学位
超长链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鞘脂的重要组成成分,鞘脂是真核细胞膜的主要脂质成分,在皮肤屏障形成和神经功能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ELOVL1是合成超长链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ELOVL1的缺失会直接影响皮肤屏障和神经功能。但是,目前关于ELOVL1的功能作用研究集中在哺乳动物,关于ELOVL1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泥鳅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泥鳅E
学位
我国海洋能资源丰富,其中海流能开发潜力巨大,本文研究的偏心圆柱绕流发电装置的水动力学机理是当来流经过圆柱时,由于边界层脱落不均匀,就会产生周期性的力,从而导致摆动。该装置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在开发海流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偏心圆柱绕流摆动的运动规律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研究偏心距、阻尼以及雷诺数等参数对偏心圆柱水动力性能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应用混沌理论中
学位
在冬小麦灌浆期,往往突发高温和干旱天气,给粮食产量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研究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浆期高温和干旱的响应过程,对挖掘冬小麦应对高温和干旱灾害的抗逆潜力和指导减灾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在构建高温胁迫情景时,时间尺度上通常采用昼/夜的恒定温度,这与实际自然环境下的日气温变化特征不符。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梯度水平的高温和干旱胁迫,旨在解析冬小麦叶片光化学变化,
学位
混凝土结构常处于温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温差荷载作用下,因混凝土各相组成的导热性能及热膨胀性能不同而产生温度应力,此过程的反复作用会引起混凝土损伤的积累,使其出现开裂和剥落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物理试验,探究了循环温差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循环温差和不同温差循环次数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以超声波速为损伤变量的热疲劳损伤模型。基于随机骨
学位
植被覆盖下的坡面流研究是土壤侵蚀研究的基础环节,虽有诸多成果面世,但植被群落及其空间配置对水沙输移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同时,由于植被覆盖下的复杂水流条件,坡面流阻力的精准获取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所在。本研究通过不同植被群落及空间配置的清水试验与含沙流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植被条件下水动力学及相对水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植被群落下的坡面流阻力系数计算模型。分析含沙水流强度指标、最大泥沙拦蓄量和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