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中的道德治理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尽管当前我国道德治理取得广泛经验和显著成效,却也在道德文化领域显露出现代性症候——自由化、多样态的价值取向冲击着集体道德规范,制度化、普遍化的伦理秩序出现对个体的忽略与遗忘——这种公共至善与个体至善的价值矛盾,根源于自由意识与普遍规范的联结难题,那么疏解这一难题就成为当前道德治理的重要旨向。经由原始社会的氏族管理、奴隶社会的宗法规范、封建社会的贵族礼制等传统道德秩序演变,人类文明正逐渐转向现代公共治理模式。而社会领域分离与传统文化断裂,却使原有道德秩序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引发现代性道德矛盾的集聚显现。那么在现代化视域中解决这些道德问题,就需要遵循经典作家道德理论的价值内核,考察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社会主义道德治理所依赖的立意前提。西方世界率先开启的道德现代化思考原是为资产阶级世俗化作辩护,其人文精神、契约理性、情感伦理、功利伦理在逐层思想跃迁中,冲破封建宗教伦理的价值禁锢和规范网罗。后来西方道德理论呈现出鲜明的致思逻辑,经过经验论与唯理论追问德性存在、义务伦理与绝对精神重申理性权威等阶段,逐渐转入意志伦理、存在伦理等命题的讨论。后现代伦理聚焦实用价值、认知分析、政治正义以及资本主义合法性等问题,以多样态理路取代传统致思模式,推动着道德现代化研究向后现代转型。而回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史,历经服务革命战争到服务社会建设再到服务改革开放的演进脉络,整体实现了由秩序离散到精神聚合到价值多元再到趋向主流的转变过程,伴随着唤醒自由-寻找规范到培育自由-建构规范再到尊重自由-崇尚规范的主题转型。这种道德治理的历史图景与发展规律,烙刻着革除封建伦理顽疾与资本伦理弊端、解决经济理性与工具理性难题的时代印记,映现着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趋向。在新时代道德治理事业中,兼顾个人品德善其身与集体公德善其群,推进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实现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在比较中西方现代性道德治理方案后,就可以梳理出各道德要素的存在形态与规则结构,建构某种融贯道德秉性-道德情感-道德理想的规范机制或治理系统。作为常识回归的道德秉性,体现着人与道德规范相适应的内在品质及其发展程度;作为心灵栖居的道德情感,体现着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心理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义务感、荣辱感等道德情怀;作为终极关怀的道德理想,体现着人们追求理想道德图景的善性意志,以及期待美好道德制度、道德关系、道德风尚的价值取向。那么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现代化,就需要遵循新道德体系的逻辑理路、参照普遍性道德治理的经验范式,促成道德人格的自觉向善、爱国情怀的现实孕育、共产主义信仰的至善追求。注重为新道德体系提供历史资源、制度支撑、实体依赖,形成法治保障德治、德治支撑法治的德法共治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其他文献
传统的陆稻品种多数表现出胚乳发育不良致使籽粒充实不饱满的表型。胚乳是种子储存能量和营养的主要组织,胚乳灌浆的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合成的单糖或者低聚糖转运到胚乳,合成淀粉并积累的过程。目前关于调控胚乳发育的基因和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已经报道了很多,主要分为糖转运相关途径的基因、淀粉合成相关途径的基因和其他类型基因,但是对于陆稻胚乳发育不良的机制的研究却很少。为了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偏集权式领导风格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提倡“参与组织目标设置,提升员工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的授权型领导风格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早期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领导方式,能够增加员工承诺、内在动机、增加创造力等。然而,最新研究发现,授权型领导并不总具有积极性,也会给下属带来消极影响,如增加工作压力、引发
草原是地球上面积第二大的绿色覆被层,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育生态服务功能与支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的目标,制定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助奖励、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随着政策的实施与完善,人、草、畜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草原植被
木材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存在可燃、易吸湿变形、易腐朽等与生俱来的缺陷,直接使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木制品的需求。对木材进行表面改性,实现木材的高效利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紫外光(UV)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巯基-烯点击(thiol-ene)反应、硼酸自聚偶联反应及吡啶季铵盐偶联反应、层层自组装(LBL)等化学改性方法,在木材表面构筑阻燃、疏水等功能层,重点揭示不同的改性方法和体系在木
燕麦(Avena sativa L.)作为一种世界性栽培作物,是一种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甘肃省作为我国燕麦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害已成为限制燕麦生长和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燕麦新病害—细菌性叶枯病及其他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8年-2021年对燕麦细菌性叶枯病及甘肃省燕麦主产区主要病害发生动态和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2年在甘肃省环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内异症)是妇科高发疑难病,综合发病率约为10%,持续困扰着全球约1.9亿育龄期女性,主要引起患者不孕、痛经、慢性盆腔痛等,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内异症恶变)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高达1%,恶变风险与患者病程、年龄等因素呈正
联合收获机在线测产系统是实施精准农业的主要起点,是完善精准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推广智慧农业的首要任务。我国向日葵种植面积超1372万亩,主要种植于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面积达到882万亩。传统向日葵测产方法是通过人工抽样估产或直接装袋称量,这类方法用于大面积种植的农田,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只能得到地块的平均产量,不满足精准农业的实施前提。同时,向日葵收获作业存在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农民平均年龄大、插盘和
碳源不足是影响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主要原因,如何在碳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氮、磷去除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一大难点。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技术能够在单一反应器内实现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碳、氮、磷的同步去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对此认识不足。因此开展SNDPR工艺的相关研究并探索系统菌群结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在厌氧/限氧/缺氧(An/MO/A)条件下探究了SNDPR工艺
明代书院在整个书院史脉络中所呈现出的繁盛局面引人瞩目,在这一发展热潮中,以心学宗师出入庙堂营建书院的湛若水地位相当关键。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梳理湛若水的书院营建历程,展现其政治经世抱负与学理演进脉络之间的复杂纠缠,可以探寻明代书院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路径,进而呈现皇权专制下儒学士人因应方式的多元面相。滥觞于中唐的书院在两宋时期逐渐发展出成熟的讲学功能,并在元代被正式纳入地方官学。元明更替,明廷制定了从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中检出率最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以硫化纳米零价铁(Sulfidated nano zero-valent iron,S-nZVI)为核心材料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潜在环境风险小等优势,被认为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原位修复技术之一。当前,相关研究已证实S-nZV